與李宗美相比,同是從煤礦退休的周玉樸幸運得多。兩年前,他和老伴通過棚戶區改造工程用20多平方米的舊屋置換了一套78平方米的兩居室。
“這么大的房子才掏了6萬多,以前想都不敢想。”72歲的周玉樸說。按照回遷政策,他的新房中有46平方米是礦上免費提供的,舊房還折抵了部分房款。
棗莊市的棚改建設是全國多個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的一個寫照。
在棗莊西北1200多公里外,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河區的北梁棚戶區,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次現場調研而出名。李克強指出,“要打好新一輪棚戶區改造攻堅戰,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難題”。
33歲的楊力軍和妻子李志鳳原來在北梁的住房只有18平方米,進屋就是床。結婚生子后,小屋實在住不下更多人,楊力軍的父母不得不到工地上夜班。
棚戶區改造工程為他們一家五口帶來了希望。50平方米的安置房有基本裝修,他們特意添置了新床和床單,并在床頭擺出了結婚照。
“我們結婚那會兒也沒現在心里這么敞亮!”李志鳳說。他們家的三口人靠領低保生活,今后也打算在新小區里做點營生。
6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過去5年大規模改造棚戶區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國有工礦、林區、墾區的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
然而,中國還是人均GDP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讓如此龐大的人群實現住房夢絕非易事。投入大、融資難、拆遷難成為全國棚改工作面臨的普遍問題。
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決定將加大中央安排補助資金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的信貸支持,并完善安置補償政策,實行實物安置和貨幣補償相結合,由居民自愿選擇。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李鐵崗認為,棚戶區改造是中共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一部分,其重要意義在于改善民生,把國家的夢想和每個人的夢想結合到一起。
他認為,城鎮化首先需要讓人們實現住房的均等化,提高住房水平和質量。與此同時,棚戶區改造對刺激經濟增長也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投資和相關產業的拉動,對穩定房價、緩解房地產市場供需矛盾也有意義。
在棗莊,全市已啟動棚改項目175個,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10.4萬戶,完成投資500余億元。按照規劃,李宗美一家的住房夢,兩年內將能實現。(呂秋平執筆,劉寶森、方棟、雙瑞、張麗娜參與采寫)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