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今天開幕,本報調查梳理民眾關注的十大熱點問題,特邀專家學者解析當前改革“紅利”之所在,如何通過改革提升民眾幸福感、踐行“中國夢”、促進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持續發展。
1、金融
民營企業貸款能否更方便?
在北京創辦醫療器械公司已經12年的武漢籍企業家吳先生最近以5%的月息通過貸款擔保公司借款,向國外墊付貨款。他感慨:現在民營企業向銀行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批貸時間長。另一方面,每天接到各種理財、貸款公司打來的電話,歡迎自己貸款或把錢委托他們理財。
這種貸款公司是典型的民間“影子銀行”(指游離于監管之外的龐大金融衍生品市場,通常包括地下錢莊、民間借貸和典當行等)。
回應: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目前監管體制下,金融資源錯配情況嚴重,已無法滿足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升級的需求。預計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或將成為三中全會后的金融改革爆點。已有數十家民營企業申請民營銀行牌照,如果民企自己的銀行開業,對服務民企,必將更有優勢,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將得到緩解。另外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很可能成為企業低成本進入金融業、進行金融創新的極佳切入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金融業改革已然步入深水區。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將是未來中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進程中的關鍵一招。
2、存款
百姓存錢不再“隱形貶值”?
十八大以來,央行宣布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今年10月25日,我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首次通過網絡向公眾公布。這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進一步。
經歷了20余年曲折漫長的改革歷程,時到今日,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僅剩存款利率上限放開這“驚險一躍”。中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存款利率市場化,涉及千家萬戶利益,更是備受關注。人們寄望于十八屆三中全會能夠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有所定調。
回應: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利率完全實現市場化以后,商業銀行在流動性管理上還是有一些困難,比如說一家銀行比另一家利率高,有可能導致存款搬家,給銀行流動性帶來沖擊。存款利率一旦放開,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顯著上升,將對整個銀行體系尤其是中小銀行經營帶來明顯挑戰。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曾表示,參照國際經驗,中國利率市場化預計在2015-2017年之間可以完成。為其作鋪墊的存款保險制度已經設計完成,只等待何時推出。我們也希望能夠快一點,但這可能要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確定時間表。
3、房產
房價是否依然步步上漲?
林律師在北京打拼多年,卻因高房價至今舉家租房。在兒子所上小學旁租一套兩室一廳老房,合同10月底到期,續租時,房東把月租金從3600元漲到5500元,難以接受的林律師通過中介打聽周邊同等條件的房子月租金已經到6000元了,他們的租的20世紀90年代初的老樓房,售價超過4萬元/平方米。
“蝸居”“蟻族”“膠囊公寓”,關于房子的新詞不斷涌現,背后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對高房價的無奈。采訪中,林律師再三與本報記者探討:“三中全會后樓市會怎樣?”
回應:經濟學家易憲容說,市場期望此次會議有重大的改革政策出臺,以此讓國內經濟真正走出前十年“房地產化”經濟的陰影,以便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及經濟發展戰略的升級。經濟“房地產化”不僅是當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升級、居民收入分配均等、社會生活和諧、社會利益關系調整等的重大障礙,更是健康發展的城鎮化的重大障礙。
他認為房地產治理思路或突出系統化調控,重新設計保障房制度。面對當前北京等一線城市房價仍然上漲的局面,限購短期內仍然會持續。如果房價接著漲,房產稅會擴點,重創投資購房者。
4戶籍
戶口制度是否能夠松綁?
在北京創業十年的武漢人黃先生,因為兒子沒有北京戶口,眼下正為高考是回湖北還是出國而發愁?!半m然給北京交了很多稅,但限購房、限購車、限高考,不管你工作多辛苦,沒有戶口,你都是外人?!?/p>
目前,中國的流動人口總量數字愈發龐大,他們因為生計或者理想進城打拼,為城市貢獻力量,卻無法享受“市民待遇”。對于三中全會,他們最盼望的是戶籍制度改革。
回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改革戶籍制度旨在讓進城農民工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戶籍制度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啟動這項改革,與之相關的農民工市民化、農村土地流轉等改革都無法啟動,改革非常緊迫。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將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
汪玉凱認為,由于地域差異大,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等問題,如果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開放戶籍,可能會增加城市負擔。因此戶籍改革不能“一刀切”。
5、收入
收入分配能否更合理?
在北京一家民營企業工作的郝女士,經常加班加點,但收入遠遠趕不上在國家電力公司上班的丈夫。兩口子的收入之和,又比不上在銀行上班的弟媳婦。
“當初我倆是同一所財經大學畢業的,我成績比她好!弟媳婦的收入遠遠超過在報社上班的弟弟?!焙屡勘硎?,不同行業、國企和民營企業之間的收入差距經常讓她感到沮喪。
回應: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認為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諸多改革“硬骨頭”中的一塊。
他希望三中全會后能夠盡快出臺收入分配改革細則。改革應按照“提低、擴中、控高”的基本思路,消除初次分配領域的不公,對中低收入者減稅,控制高收入,并消除社會保障上的待遇差異,最終形成“橄欖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認為,收入分配不公的突出問題還包括灰色收入和非規范收入等。例如通過貪腐、偷稅漏稅等獲得的不合法收入,一些國有企業以各種名目發放的福利補貼等隱性收入等。要通過制度建設消除獲得不合理收入的環境和條件,打擊灰色收入和隱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