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四起的互聯網理財市場對金融監管帶來新的挑戰。
徐 駿作(新華社發)
3月11日,中信銀行與騰訊、阿里巴巴宣布即將聯合推出網上虛擬信用卡,客戶通過現有的支付寶或微信賬號可以實現信用卡在線“即申請、即發卡、即支付”,自動開卡并綁定快捷支付后,就可用于網上購物。而二維碼(條碼)支付也已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少商場和超市推出掃碼支付,只要輕松“掃一掃”,就能直接通過支付賬戶付款。
可是,此前有關媒體報道了多起二維碼支付中消費者賬戶資金被盜事例。虛擬信用卡可能帶來的體驗還未嘗到,央行便暫停了這兩項業務。“暫停”風潮未平,央行尚在起草過程中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又在網上被披露。
對此,市場各方說法不一。贊成者認為,應當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反對者則認為,這些政策說明央行對互聯網金融的“觀察期”結束,監管開始加碼。還有人甚至認為,這些政策是為了保護中國銀聯、商業銀行的利益。他們分析,第三方支付機構將線下支付轉到線上,繞開了銀聯系統進行轉接清算,也相應減少了線下支付過程中銀聯獲取的手續費收入,這才是央行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條碼)支付的主因。
事實究竟怎樣?應當如何正確看待這些互聯網金融“新政策”?本報記者采訪了央行、市場機構和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