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邢兆遠、李建斌)日前,記者走進山西大學“沁河風韻”學術工作坊,看到9個學院和研究中心的多位學科專家、教授,正一起聚焦沁河流域,進行多學科、多領域聯動。
山西大學副校長行龍說,瞄準經濟與社會發展趨勢,多學科交叉融合,匯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界力量,進行協同創新,推動“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深度合作,建立起服務于山西社會發展的智庫,是山西大學“高水平有特色”的著力點。
深度“接地氣”,探索解決發展中的難題,讓“頂天”的成果落地生根。從今年7月初開始,山西大學聚集歷史、文學、政治、環境、教育、體育、美術等學科的30多位專家、教授,成立了協同創新中心和學術工作坊,對沁河流域的風土民情、古堡建筑、歷史文化、考古發現、生態環境、旅游開發等進行了全方位掃描,多學科協同創新,為地方發展出謀獻策,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研究成果。
推進多學科立體融合,服務于社會,山西大學善于聚力。校長賈鎖堂介紹說,采取政策傾斜、重點支持、合作研究、團隊引進、高新技術項目開發等多種方式,山西大學與眾多高校合作,整體引進國家級科研團隊,多種渠道引進和培養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學術領軍人物。借助于省內“百人計劃”和山西省“131人才工程”項目,促成了多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國內諸多知名學者來山西大學開展協同科研攻關。同時,拓展對外交流,引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與50余所國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合作關系,每年派遣出國留學、交流人員和接受的外國留學生均超過百人。
山西大學黨委書記師帥介紹說,山西大學與多方合作,建設特色研究平臺,成立了量子物理與器件協同創新中心、哲學與現代性協同創新中心、化學與分子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等。如圍繞特色小雜糧和中藥材的深度開發、規范化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開展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攻關,建成了綠色生物檢測重點實驗室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聚集起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