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月27日電(記者呂曉宇、梁曉飛)山西省委、省政府日前正式印發《關于煤炭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劍指煤炭管理體制六大弊端,明確提出“煤炭管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釋放多重政策信號。
《意見》提出,今后5年,山西原則上不再新配置煤炭資源,除“關小上大、減量置換”外,不再審批建設新的煤礦項目(含露天礦)。今后3年,基本解決現有采煤沉陷區受災群眾的安居問題。同時,嚴格控制煤炭產能,停止審批500萬噸以下井工改露天開采項目,全面推行煤炭資源一級市場招拍掛,引發業界強烈關注。
山西是中國重要的煤炭主產地,煤炭行業直接和間接影響全省GDP的四成左右。2014年,山西重回中國產煤第一大省。
然而,隨著煤市“寒冬”蔓延,煤炭政策和市場環境均發生了很大變化。截至去年11月,全國煤炭企業虧損面已超70%,山西煤企“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改革成為這個煤炭大省的首要任務。
“過去,煤炭市場形勢好,‘一俊遮百丑’。現在煤炭價格大幅下跌,問題‘水落石出’。”參與文件起草的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梁敬華說,尤其是煤炭管理體制的六大弊端充分暴露。
梁敬華稱,這些弊端突出表現為行政干預過多,審批事項繁雜;部門多頭管理,監管方式落后;市場機制不完善,權力監督不健全;企業主體不活,矛盾問題累積;法規政策滯后,制度出現缺失;政企政事不分,權力設租尋租甚至官商勾結、滋生腐敗等。
以法規政策滯后為例,煤炭作為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周期性波動,但由于稅法中缺乏相應規定,長期以來由于市場波動導致的二級市場超額收益或市場暴利時有發生,政府層面卻無法對其進行合理抑制和科學調節。
一些煤炭業人士稱,山西煤焦公路運銷體制改革啟動前,面對市場嚴峻下行,企業經營十分困難,但煤企賣煤前必須先領上政府發放的9個票證,公路運輸遭遇層層“關卡”,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難以落實。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這場旨在除弊革新的“煤炭管理改革”不斷推進,山西乃至全國煤炭行業的一些積弊有望得到解決。
煤炭行業分析專家李朝林表示,市場化取向將統領山西煤炭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煤炭資源一級市場招拍掛,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取消生產、加工、交易、運輸和消費等各環節設置的行政管理“關卡”,煤炭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將明顯提高。
同時,煤企負擔進一步減輕。李朝林稱,對煤炭企業設置過多的生產經營證照,是增加企業負擔的重要方面。為此,山西將煤礦企業依法申領的證照由“六證”減為“四證”,用以提高辦事效率,降低證照費用。
此外,煤炭市場的供需失衡有望得到改善。占中國煤炭產量近四分之一強的山西,明確提出嚴控煤炭產能,嚴查超能力生產,為久處“寒冬”的中國煤炭行業注入利好。
國家能源局去年9月數據顯示,2013年山西424座煤礦超產幅度達34%,嚴格規范生產后2015年既有煤礦產量較2013年降幅約18%。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全國范圍內限產措施得到嚴格落實,煤炭行業有望在一到兩年時間恢復到供求基本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