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擴展智能”的一部分,我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尋找某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簡單地敲擊鍵盤和滑動鼠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的證據顯示,在希望尋找某個問題的答案時,人類的大腦往往選擇互聯網。在上周的《科學》雜志中,哥倫比亞大學的貝特西-斯帕羅和同事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發現。
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我們更擅長記憶信息的出處而不是信息本身。研究中,他們要求一組哈佛大學學生回答一系列問題,答案或者為“是”,或者為“否”,同時不允許他們使用互聯網。有些問題難度較大,例如鴕鳥的眼睛是否比它們的大腦大?在此之后,他們利用心理學家推崇的“斯特魯普效應”對這些學生進行分析。
回答完問題之后,研究人員向這些學生展示紅色或者藍色單詞,要求他們回答單詞的顏色,而后對所用時間進行測量。如果參與者最近曾使用這個單詞或者對他們比較重要,便會妨礙他們判斷單詞的顏色,用時也更長一些。
在斯特魯普測試中,研究人員使用的單詞包括“雅虎”和“谷歌”,與消費品牌的名字相比,參與者處理這些單詞的用時更長,尤其是那些回答難度較大問題的參與者。研究人員表示,在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時,這些學生的大腦中會蹦出“谷歌一下”的想法。斯帕羅說:“在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他們自發地聯想到互聯網,希望借助互聯網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第二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在電腦上敲出40份聲明,同時要求一半參與者在完成之后保存這些信息,另一半參與者則被要求刪除。打字任務結束后,所有參與者均被要求盡可能回憶并寫下這些聲明。研究人員發現,要求刪除的參與者回想起的聲明數量遠遠超過要求保存的人。他們指出:“參與者認為如果能夠查詢已經保存的聲明,他們就沒有必要進行記憶。”
斯帕羅認為,互聯網成為一個“交互記憶系統”,一個存在于我們大腦之外并且可以訪問的信息存儲系統。在一項單獨的實驗中,斯帕羅發現參與者更擅長記憶信息存儲在哪些文件夾,而不是信息本身。她說:“這是一個初步證據,證明如果認為信息可以長期獲得,例如通過互聯網這種方式,我們更可能記錄信息的出處,而不是信息的細節。”斯帕羅表示互聯網也和書籍和文件一樣,成為一個交互記憶系統。
來源:新浪科技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