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12315指揮中心數據顯示,從去年3月4日至今年3月4日,有113條關于美容行業的投訴,其中的投訴內容包括美容院無資質做手術失敗。
3月4日、5日,根據消費者打進12315所投訴的美容院,記者暗訪了5家。
在這些投訴中,有些消費者做祛眼袋手術后,眼睛一大一小;也有消費者面部整形后,出現毀容的狀況;甚至有消費者在美容院接受整容手術,險些危及生命。
美容院無資質宣稱可整形
4日15時,記者來到新華南路匯豐大廈7樓的一家美容院,敲門后,一名中年女子打開門。
“這里是美容院嗎?能否做割雙眼皮手術?”當記者表示,想幫朋友咨詢整形之事后,另外兩名中年女子從里屋出來,把記者從上到下打量一番說:“可以做整形手術,誰介紹你來的?”
“朋友介紹過來的。”“你朋友是誰?叫什么名字?等確定要做手術再說吧。”三名女子顯得很謹慎。
這家美容院沒有懸掛相關資質,曾有消費者撥打12315投訴,該美容院為消費者打美容針,導致下巴感染。
隨后,記者又分別來到大西門國際合信大廈、友好北路高地大廈、北門BRT公交車站附近等地的4家美容機構,這些機構大都掛著美容美體牌匾,實際上卻從事著整形業務,且無一家提供《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執業醫師資格證》等資質。
友好北路高地大廈七樓的一家美容美體會所,一名短發中年女子自稱姓徐,是該美容院的主刀醫生,可做割雙眼皮、隆鼻等手術。
友好北路高地大廈四樓的一家美容院稱高薪聘請了韓國的整容醫生,卻不能提供衛生部門頒發的相關資質。
曾在美容院打工的劉月說,美容院整形已是行業“不能說的秘密”,有些為醫院提供客源,有些美容機構,通過微信招攬生意,然后請來所謂韓國專家,到賓館具體操作,價格更是沒有標準,報價能從近萬元至兩三萬不等。
正規醫院經常接到失敗手術
“我們經常接診在別處整形失敗前來修復的病人。”自治區人民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新疆醫學美容學會主任委員郭智龍所說的“經常”,是指每個月至少都有一兩名患者。
郭智龍說,任何手術都要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即便割雙眼皮,也需要了解病人的血壓、心臟,有無精神病史、血液病和是否在經期,如果有一項不符合要求,就不能做手術。
為何消費者會選擇美容院做手術?
去年9月,在鯉魚山路66號一家美容院做祛眼袋手術失敗的祖母來提直言:“完全是被美容院忽悠的。”
祖母來提的眼睛有些眼袋,所以她路過美容院時,想咨詢能否祛眼袋、有無后遺癥等,經美容院“醫生”鼓吹后,祖母來提不知不覺就交了錢,做了手術。
現在的祖母來提雙眼變小了,眼袋處深陷,遠不如原來好看。祖母來提說,正規醫院檢查后表示,眼袋已無法再修復。
在記者采訪的消費者中,基本都未曾了解美容院的相關資質。
美容院做整形隱蔽性強
說到美容院冒風險做整形手術,這也是監管部門的一大難點。
5日,市衛生監督所監督二科科長王萍介紹,衛生監督部門對美容院私自整形的情況調查過,但一些美容院看到執法部門前來檢查,經常不予開門,再加上如今很多美容場所隱蔽性強,客戶大都是“熟客”,給執法檢查帶來不便。
一般的美容院不是醫療機構,只能向顧客提供皮膚護理等生活美容服務項目,醫療美容項目不允許開展。
2002年1月22日,衛生部發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包括吸脂、文眉、面部輪廓改進、祛皺、祛除眼袋、開雙眼皮、隆鼻、隆胸等服務項目在內的整形手術,只有在特定的美容醫療機構才可進行,而所謂的美容院無權進行此類醫療美容手術。
王萍說,消費者要做整形手術,首先要看相關機構是否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執刀者是否持有《執業醫師資格證》,而負責實施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的醫師還必須具備5年以上的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經歷。
市衛生監督所提醒,市民如遇到美容院開展整形項目的,可撥打0991-2320700進行投訴。(龐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