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12日電 (記者戚亞平)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務局的消息,2015年,新疆兵團將抓住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機遇,以農業“走出去”為重點,穩步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在新疆兵團農業“走出去”過程中,節水灌溉技術的輸出是一大亮點,這項技術雖不是由新疆兵團發明,卻成為新疆兵團的驕傲。如今,以膜下滴灌技術為主的“兵團節水灌溉模式”,被輸出到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安哥拉等18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試驗示范推廣達5萬余畝,主要通過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承辦的國際節水培訓班走向中亞、非洲等地區。并在國內遼寧、河北、甘肅等省區試驗推廣超120萬畝。
新疆兵團所屬南北疆各師和農牧團場大多地處綠洲最外圍、沙漠最前沿、水源最末端,14個師的170多個農牧團場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瑪干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以及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所處區域自然稟賦差,水資源總體比較缺乏。對新疆兵團而言,節水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兵團人將目光投向了世界上沙漠綠洲農業的權威國家以色列,希望引進其節水灌溉技術,緩解農業發展的瓶頸。
1997年,新疆兵團下屬企業新疆天業集團請來了以色列的專家,并由此開始了漫長的節水灌溉探索之路。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天業集團與國內外數十所高等院校加強合作,對大田膜下節水滴灌系統從生產設備到制造工藝,創新研發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塑料節水新技術,制造出了農民用得起的膜下節水灌溉產品。該項技術在近10年間不僅成為產業,也改變了新疆兵團農業發展方式。
受科技部委托,新疆兵團已舉辦了10期面向中亞、南亞、中東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節水灌溉技術國際培訓班”,為近20個發展中國家的200余名學員進行了培訓,達成國際合作協議30余項,有效帶動滴灌專用肥、地膜等農資出口,使中國從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引入國”轉變成為“輸出國”,享譽海內外。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新疆兵團節水滴灌面積達到近1300萬畝,平均灌溉定額從700立方米下降到400立方米,單產比實施節水滴灌前提高50%以上,并從棉花逐步推廣到番茄、小麥、水稻、玉米等30多種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