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娘帕提古麗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帕提古麗·吐爾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天山網訊(特約記者鄧麗娟攝影報道)5月10日,走進庫車縣老城創業孵化基地,嶄新的桌子、收納柜、卷成圓筒的地毯擺放在商戶門前,精巧的做工和獨具匠心的設計讓人眼前應接不暇。庫車熱西特繡花裁縫手工業加工廠就在這一排店鋪中間,綠色招牌的右下角,店主帕提古麗吐爾地的一張刺繡照片引人注目。
在庫車縣,繡娘帕提古麗吐爾地很有名氣。并非源于在眾多繡娘中,她的刺繡技藝是最好的。在花式上,除了常規的玫瑰花、牡丹花,她的刺繡作品還有絲綢之路上的佛教秘境——克孜爾千佛洞,代表絲綢之路節點的龜茲文化旅游資源——克孜爾尕哈烽燧,以及庫車縣風土人情。
每天早晨8:00.帕提古麗吐爾地會準時起床,此時,丈夫已做好了早餐。洗漱完畢后,丈夫會把早餐端到她面前,看著她吃完。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間幾十年形成的默契:他心疼她幼時患小兒麻痹癥導致下肢殘疾,他娶了她,就甘愿充當她的“雙腿”。他知道妻子是個要強的女人,他所表現出的關愛就像是哥哥對妹妹的照顧,用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默默守護她。
9:00,帕提古麗吐爾地坐在丈夫駕駛的代步車后座上,車子穿過縣城的街巷,路上遇到熟人或者客戶,她都會笑盈盈地打招呼。到了店里之后,她的第一件事是召集27個工人在一起開個晨會,給工人安排好一天的工作。然后,整整半天的時間,不用接待顧客的時候,她都坐在店里的小炕上制作繡品。
在店里的長椅上,放著一副她剛完成的繡品,用相框裱起來。這幅95cm×120cm的作品上,紅紅的絲線繡著“同心共筑中國夢”七個大字。她說這幅作品是她獻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禮物。像這樣大的作品,她一般三個月能完成。
帕提古麗吐爾地的店里,從掛在墻上的一件成衣,到放在陳列柜里的抱枕,從整齊裱好的刺繡掛畫,到點綴茶幾的普通桌布……角角落落都離不開絲線的影子。
“這些成衣從設計到剪裁,加工,都是我們自己完成的。成衣上的刺繡是我們純手工一針一線繡上去的,比機器繡品看起來更舒服,更立體,也更精致。”帕提古麗吐爾地拿起一件衣服,讓記者感受刺繡部分的手感。
要繡出這些美麗的風景,圖案設計是最重要的。帕提古麗吐爾地通過多方打聽,聯系到了上海一家設計公司,公司負責按照片設計十字繡圖案,帕提古麗吐爾地和她的員工們負責繡工。就這樣,美麗的龜茲姑娘、生動的龜茲樂舞、石窟藝術等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她的十字繡上了。
每天下午,帕提古麗吐爾地都會抽出時間來研究刺繡花式。平均每個月,她要創新出5-6種新的花式。晚上10:00回家后,吃完晚飯,她會趁著夜里安靜的時候把白天沒完成的工作繼續做下去。對于她而言,刺繡已經融入了她的生活。從12歲開始接觸刺繡,她就被一針一線勾勒出的圖案和艷麗的色彩深深吸引住。30年來,彩色的絲線就像是具有魔力的彩虹,總能堅定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有時候,遇到來店里找工作的年輕人,一聽說這是一份可能會經常加班的工作,就打起了退堂鼓。她總會把創業的故事講述給她們聽。“我這個年紀都在努力,你們還年輕,要更加努力。”
“以前,就想靠這門手藝讓自己有口飯吃。因為讀書不多,眼界不寬,愿望就特別簡單。后來生意漸漸做大了,就想開個大一點的店,給像我一樣的殘疾人提供一個工作的機會。”帕提古麗吐爾地告訴記者。
在2011年庫車縣民間手工藝品暨旅游紀念品制作大賽中,她繡的“克孜爾尕哈烽燧”、“龜茲姑娘”等作品以文飾細膩、流線華美成為搶手貨,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睞,訂單也隨之而來,她的月收入達到3萬多元,贏得了大家的稱贊。
2014年,在庫車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帕提古麗吐爾地獲得了自治區少數民族創業資金,創建了裁縫繡花部。她還注冊熱西特商標,招收很多殘疾失業人員學藝,教她們刺繡和縫紉技術,解決了失業人員和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說起未來的愿望,帕提古麗吐爾地說:“希望能利用電商把生意做大,為了便于和漢族顧客更好的溝通,我正在學習漢語。但是今年已經42歲了,學習起來有點困難,進度比較慢。另外,我有技術,就想面向殘疾人辦一所技術學校,把我的刺繡技藝傳給他們,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