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600多年歷史的藏戲被譽為藏文化“活化石”,如今藏戲藝術正在不斷地保護與創新中得到傳承。

資料圖片:2008年4月8日,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演員在排練藏戲《吉祥奧運》。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藏戲,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被譽為“西藏文化的名片”。新華社記者覺果 攝
今年52歲的南加次仁是西藏自治區昂仁縣日吾其鄉藏戲班的負責人。頭戴巨大面具、身著紅藍黃相間藏袍、手持彩箭的他正在表演藏戲《頓月頓珠》片段。他腳下邁著碎步,有節奏地舞動著彩箭,配以口中低沉的唱腔。30年前南加次仁從父親手里接過傳承藏戲的“接力棒”。他最初的愿望只有一個,那就是珍惜這門絢麗多姿的藝術,讓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看著自己的藏戲班從最初只有十來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4個人,服裝道具也變得更加豐富和亮麗,南加次仁難掩心中喜悅:“將來希望到世界的舞臺上去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藏戲和西藏的歷史文化?!?/p>
藏戲在民間頗受歡迎。每逢過節許多鄉親便背著糌粑袋,攜家帶口趕去觀看演出,人們拉起圈子、點起篝火通宵達旦地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表演藏戲的藝人也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人們一般不會直呼其名,而以“老師”尊稱。
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經費不足等原因藏戲藝術的傳承遇到許多困難。這種情況到上世紀90年代才有所改善。隨著保護意識的增強和經濟的發展,藏戲藝術又煥發出新的光彩。
1960年西藏成立了自治區藏劇團,藏戲的發展逐漸得以專業化和規范化。民間藏戲藝術也出現蓬勃發展的勢頭,民間自娛性藏戲隊已由上世紀80年代不到300個發展到現在的400余個。
據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副團長郎噶介紹,目前藏劇團共有演員149人,其中39人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水平。在藏戲的八大劇目中已經能夠演出其中的7個,《卓娃桑姆》《朗薩雯蚌》和《文成公主》等更是保留劇目。
拉薩市文化局文藝科科長扎西賈措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表演水平,保持藏戲的原真性,包括藏劇團在內的許多藏戲表演團體都在通過下鄉采風、聘請專業藏戲藝人指導等方式豐富和完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