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布杰家的大廳頂部改用玻璃房頂,既阻擋了風沙又可采光。攝影:田春艷

雖然海拔較高,多布杰家的庭院里還種植著農作物。攝影:田春艷
1974年,年僅17歲的多布杰從40名同齡鄉親中脫穎而出,與其他2名幸運兒一道被放映隊選中,正式成為了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說到自己的優勢,他表示,當時算是中間“有文化”的,放電影在他看來是個“技術活”。
在他走過的31年電影路里,設備從8.75毫米機,到16毫米機,再到35毫米機,發展到現在的數字電影機,多布杰經歷著農村電影的發展,也嘗到了設備、交通改善所帶來的“先苦后甜”的心路變化。
農村電影放映在剛剛“進軍”農牧區時,交通工具極為欠缺。多布杰經常駕著馬車,在各村穿行,去一些遠點的村子放電影,來回得需要四、五天時間。加上電影膠片周轉慢,鄉親們一年難得看上幾回電影。
說起現在的變化,多布杰頭往后一仰,大手一揮:“如今,好太多了!”他說,現在管理站配備了流動電影放映車,去各村開著車就到了。放映設備也逐步與時代接軌,配上了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設備。現在電影文化產品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他平均十幾天就去一趟日喀則電影公司更新一些新電影回來。他告訴記者:“現在不用錄像帶,有一個儲存卡。這個里面可以存90部電影,帶上這個小磁片,就可以給鄉親們帶去更多更新的電影。”多布杰說,像《沖出亞馬遜》、《葉問》、《錦衣衛》、《舉起手來》等,這些都是老百姓非常喜歡看的電影。
每次一到村里,多布杰會先到村委會報道,通過村上直接通知村民放映時間及地點。以前還需要找到比較開闊的地方拉銀幕,這些年由于各村村務設施都建設得比較好,“直接找塊白墻,就可以投射放映了,方便許多。”
依舊不變的是,老百姓對電影的喜愛,搬著小板凳,早早等候電影開場,一放就是兩三部一起,不愿離去。百姓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這樣的熱情無數次讓多布杰感動,也讓他覺得自己的職業“特別光榮”。據統計,在西藏像多布杰一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多達近800人,就是這支高原放映隊將電影以最親切的方式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來源:中國西藏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