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連山隧道襯砌施工 資料照片
6月底的青海門源,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鵝黃初綻,一望無垠。
由此上攀至海拔4300米,壁立千仞,層巒疊嶂。藍天雪山間,獵獵紅旗上大字赫然——中國鐵建二十局集團祁連山隧道掘進隊。
這個名字屬于一支叫群山“膽寒”的隊伍:上世紀70年代,打通當時世界海拔最高的關角山鐵路隧道;2001年,修建青藏鐵路上海拔4920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隧道;今天,他們又來到蘭新線,向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鐵路隧道——祁連山隧道挑戰。
53年來,他們從未離開過青藏高原
這支英雄團隊的前身,就是被授予“風火山尖兵連”的原鐵道兵十師五十團十三連。53年來,他們從未離開過青藏高原。
從當年的“支部建在連上”到如今的“項目干到哪里就把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到哪里”,一代代共產黨人用青春、生命和忠誠鑄寫了共和國鐵路編年史。
上世紀70年代,為了打通青藏鐵路重點工程關角山隧道,團隊中25名年輕的共產黨員付出了生命代價。
進入新世紀,青藏鐵路二期工程開工。他們紛紛寫下血書,積極請戰。時任二十局集團黨委書記的周玉成,動過兩次心臟手術,安放了5個支架,不顧醫生的勸阻,以驚人的毅力,先后9次來到可可西里無人區。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風火山凍土隧道被成功攻克,打破了西方人“青藏鐵路過不了風火山”的預言,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2010年,當貫穿我國西部艱險山區的蘭州至新疆鐵路第二雙線開工建設,這個團隊再次承擔了全線海拔最高的祁連山隧道的建設任務。風火山隧道施工隊原隊長任少強再次出征,將“風火山尖兵連”的紅旗扛上了祁連山。
“過去肩挑手扛,而今要靠科學技術”
當高鐵隧道遭遇碎屑流,這道世界性難題如何解決?
2010年10月18日凌晨兩點,當沉睡地底億萬年的冰碴裹挾著碎石突然噴涌而出。正在掘進面施工的祁連山隧道掘進隊架子一隊的總工程師楊立燃當時就驚呆了——這不僅是他第一次,也是全球的鐵路建設者第一次遭遇碎屑流。
頃刻間,泥沙涌出量就達到50余立方米。怎么辦?他們迅速調來器械進行掌子面回填。由于出水量極大,他們想出了將編織袋裝上棄渣進行封堵的辦法,一邊堵沙,一邊排水。
解決了眼前問題,但如何能實現長期封堵?為了找到最有效的辦法,他們將實驗室搬到了工地上,水泥、水玻璃、馬立散……一樣一樣地試,邊配比,邊試驗,邊施工,終于將碎屑流成功凝固,封堵在巖石中。
這次短兵相接也翻開了鐵道建設研發攻克碎屑流的歷史性一頁。“過去,老一輩人修鐵路肩挑手扛,現在我們不但要有意志,還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力爭為國家貢獻出一批叫得響的科研成果。”任少強說。
鐵道兵精神始終在青藏高原綿延激蕩
一年前,架子三隊技術主管劉恒瑋大學畢業后拿著報到證找到項目部領導,頭一句話就是:“請把我分配到工程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崗位上去。”
這是他祖父、父親兩代鐵路建設者對他的殷切期望,更是這位第五代青藏人實現自身價值的內在要求。
“一次隊長孫引浩帶著工友們在安裝拱架,沒想到碎屑流突然涌出,三個來不及躲避的工友被傾瀉而下的泥石流埋在齊腰高的泥水中。”不久前發生的一次險情讓劉恒瑋至今歷歷在目。情況萬分危急,孫引浩爬起來馬上號召大家一塊兒搶救傷員。很快三人得救了,但孫隊長的手也被落下來的大石頭砸傷了。到醫務室簡單縫針包扎后,他又趕回工地,帶領大家處理險情。孫引浩嚴謹負責的作風深深打動了年輕的劉恒瑋,他暗自下決心要成為隊長那樣的人。
修路人換了一代又一代,鐵道兵精神卻始終在青藏高原綿延激蕩。中國鐵建董事長孟鳳朝不無感慨:半個多世紀以來,這支隊伍的施工技術、裝備水平和職工的生活條件、安全保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不變的,是挑戰極限、吃苦奉獻、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