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怒江金絲猴 探密天境大怒江
處于三江并流的核心區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我國地貌景觀極為獨特以及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十分富集的地區,有"東方大峽谷"、"物種基因庫"、"社會發展活化石"等眾多稱譽。
在生物學、動植物學者眼中,怒江是一個天境,是一塊福地。只要走近怒江,就有新的收獲;只要讀懂怒江,就有驚世發現。
天境怒江、大美高黎貢,云繞山脈、方寸現英華。在怒江,科研人員和科研工作者早已發現了戴帽葉猴、白眉長臂猿的活動足跡。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保護,讓這里成為“植物伊甸園”、“動物的棲息地”,更是動植物學者的“冒險樂園”。
神奇的怒江甚至成了科學家的理論試驗場,眾多科學家可以把各種理論放到這塊土地上檢驗。在研究了怒江已發現動植物和對怒江天然林的充分研究后,有學者曾大膽斷言,在怒江一定能發現至少一到兩種靈長類動物新種群。
究竟能不能發現新的種群?學界的教科書上早已認定中國只有24種靈長類動物的存在。更何況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百年間對野生動物的觀測和認識早已超過以往百年、千年。大自然,還會讓我們見證奇跡嗎?
還是要回到對自然的認識,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的了解,對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片的自然保護工作上來說起。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40.55萬公頃。是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它北高南低,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720米。它以其獨特的地理地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著稱于世,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和“世界雉鵲類的樂園”。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把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列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確定了17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全球意義的關鍵區域,其中高黎貢山是首要區域——橫斷山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2000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網絡。
特別是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怒江片區。古有當地少數民族敬天愛人的民族習性,今有秉持多年的生態立州理念。多年來,怒江州的自然保護工作緊緊圍繞“森林云南、怒江建設”的工作思路,在怒江州委州政府和各級林業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怒江州的生態環境長期保持在極度優良的狀態。
“尋找理論中的靈長類動物新種群,為怒江生物多樣性再添明星級動物。”這是怒江林業人的志氣和豪情。
這樣的目標,并非空穴來風。在走訪農戶和田野調查中,不少老百姓曾向調研人員反應,目睹過一種全身毛發黝黑、鼻孔朝天,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攀爬如飛的猴群。它在當地傈僳語中稱為獼阿(míā),意為鼻孔朝天的猴子,因為全身體毛呈黑色,一些群眾又把它稱為黑猴子。可以說,是一種當地世居猴群。
經過對現有材料的比較研究,一種全新的金絲猴種屬面貌漸漸浮出水面,且五官、體貌體征初步可以判斷為金絲猴類的一個新種。
就在怒江林業人為發現金絲猴新種群而奔走、努力的時候,一個讓人悲喜交加的消息傳來。
2010年初,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在緬甸靈長類動物野外調查過程中,在緬甸克欽邦東北部發現金絲猴新種,并于2010年10月26日發表在《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志》上,為紀念ARCUS基金會(阿克思基金會,致力于世界野生猿類研究)的創始人 Jon Stryker(喬恩.斯瑞克),并感謝他對緬甸靈長類調查項目的支持,將拉丁名定為Rhinopithecus Strykeri。由于該物種模式標本發現地在緬甸,故當前國內將其稱為“緬甸金絲猴”。這是一重大發現,無亞于給寂靜多年的世界生物科學界特別是靈長類研究學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彈。
讓人惋惜的是,發現新種金絲猴標本的地點與怒江直線距離不超過50公里。更何況,怒江境內的高黎貢山西坡與緬甸接壤,與緬甸金絲猴發現地之間的地理空間極其相似而且位置接近,存在該種群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爭第一,沒有人不想。但科學的意義并非爭奪名次,發現新種群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保護。
在“緬甸”金絲猴新種發布后的半個月內,怒江州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瀘水、福貢加大了對新物種的尋找力度。大規模開始社區訪談,野外搜尋工作。
大自然總是眷顧那些勤奮的人。
2011年10月16日,森管員六普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瀘水段49號界樁附近拍攝到該物種的野外活動照片。這是人類首次采集到該動物的野外生存照片。10月28日,經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龍勇誠教授等專家鑒定,片馬管理站所拍攝的金絲猴照片,確為金絲猴野外生存照片。并建議將其中文名命名為“怒江金絲猴”。
2012年3月14日,經過半年多的艱苦搜尋。六普和他的同伴們又一次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瀘水段48號界樁附近與怒江金絲猴相遇了,這一次他們拍攝到了金絲猴活動的影像。
發現標本,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確定一個物種的存在。珍貴的視頻和一手材料,才能充分說明該物種仍在繁衍。
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龍勇誠教授說,從來沒有過任何人拍到過怒江金絲猴,這是怒江人民的成果。
在找尋怒江金絲猴的同時,訓練有素的森管員們還用GPS記錄下發現位置,觀測到了猴群的體態特征、運動方式和種群數量。根據調查組調查,目前瀘水縣片馬鎮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內活動的怒江金絲猴體重在一般20—30kg之間,稍大的在35—45kg之間,體長在1.2m左右。數量估計在50—100只左右,并可能有多個種群。自然界,再次慷慨地給怒江大峽谷送上了一份厚禮。
發現怒江金絲猴究竟有怎樣的學理意義和現實意義?從學理角度來看,從1870年,川金絲猴被科學命名;1897年,滇金絲猴被科學命名;1903年,黔金絲猴被科學命名;1912年,越南金絲猴被科學命名以來,人類時隔100年再次發現仰鼻猴屬的新物種。
云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于黎說,這個新物種的發現,對于我們動物學界來說引起了一個很大的轟動,對于分類學家和系統學家來說,研究這樣一個新的大型的哺乳動物的形成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和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從生態建設角度來說,怒江金絲猴的發現,充分彰顯了全省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森林云南建設的卓越成績。只有把生態建設指標與GDP增速放在同等位置重視的云南,只有堅持以生態立州為發展理念的怒江,只有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怒江,才能給野生動物提供這樣一塊自然、廣袤的生存家園。
從現實意義上說,怒江金絲猴的發現,對怒江經濟社會發展和探索生態保護與開發具有極其重大的實際價值。目前怒江正處在旅游開發的關鍵時期、處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時期,處在打造國家級生物多樣性基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重要時期、處在經濟社會二次跨越的重大機遇期,在這一時期,金絲猴新種的發現,無疑將為怒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帶來新的機遇,為怒江旅游特別是生態觀賞、探險及科普類旅游帶來新的看點,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促進和推動。
野外珍貴的視頻資料,嚴謹認真的科學檢測。怒江金絲猴在學界得到了高度關注,同時也點燃了媒體和大眾的熱情。
今天,剛因怒江金絲猴的發現而沸騰的科學界又有學者大膽預言,在滇金絲猴和怒江金絲猴之間還應該存在一種過渡的金絲猴種群,而這個方位大致可以縮小在怒江州境內。
神奇的大怒江,是否會再次更新世人對中國靈長類動物的認識呢?我們拭目以待。神秘的大怒江,是否能吸引各級各方的關注,我們已張開雙臂。(通訊員 武建雷 李海曙 記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