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奉獻給人民:追記捐獻器官的武警云南省總隊紅河州支隊戰士李杰

社區居民在村口接李杰回家。(張虎林 攝)
文登父老鄉親街頭含淚迎接李杰“回家”
7月20日17點40分,隨著山東航空公司的SC4874次航班在煙臺國際機場緩緩降落,飛越了千山萬水的武警部隊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者、武警云南省總隊紅河州支隊彌勒市中隊戰士李杰的骨灰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山東省文登市龍山街道河埠莊社區居委會。
18時05分,李杰的父母捧著他的骨灰、遺像,在武警云南省總隊政治部副主任孫國的陪同下緩步走出機場,接機人群不約而同地讓出了一條通道,心碎的痛哭,雷鳴的掌聲,發自肺腑的贊嘆聲……家人、戰友、鄉親、陌生人紛紛加入到迎接李杰回家的隊伍,大家為李杰的英年早逝惋惜,更為他的無私大愛由衷的贊嘆。
7月17日,遵照李杰無償捐獻人體器官的遺愿,他的肝臟、腎臟、角膜被捐獻出來,給他人帶來了生命延續的希望,李杰由此成為武警部隊首例器官捐獻者。
也許是他的大愛感動了蒼天,7月19日的昆明大雨傾城,護送骨灰回家的父母和部隊領導一行不得不推遲了行程,而英雄“回家”的當天,文登也下了整整一天的暴雨。
全城悲慟,萬人空巷。聽說李杰“回家”了,千余名文登市民聞訊從十里八鄉趕來龍山街道河埠莊社區迎接。記者看到,在李杰的村子里,社會各界把村里村外站得滿滿當當,道路兩側排起了迎接的長隊。“河埠莊父老鄉親歡迎李杰‘回家’”、“凡人善舉,大愛無疆”的橫幅分外引人注目。
“兒子,到家了……”當李杰父母手捧李杰的遺像和骨灰盒走下車來,迎接的隊伍中傳出陣陣慟哭聲。李杰服役期間,全身心投入到部隊工作中,沒有回家探過一次親,對很多父老鄉親來說,2007年冬天敲鑼打鼓歡送他光榮入伍的一幕就是永別。
“我是7月18日晚上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里得知他捐獻器官的消息,當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我為有這樣一位好同學而驕傲!”李杰的同村同學王建智說對記者說。“這孩子長得壯,還有一副熱心腸。有一回我把鑰匙鎖屋里了,是這孩子翻過墻頭,爬到屋里幫我開的門,想想就在眼前似的。”鄰居孫宗娥大媽抹起了眼淚。“每天上學從我家門口走,見著我總是笑著問一句‘爺爺,吃了嗎?’”李杰的鄰居、76歲的王寶松大爺紅了眼圈。
“我們在報紙上看到了,杰子是我們河埠莊的驕傲,我們大伙都是來接他的。”19時許,雖然天空飄著淅淅瀝瀝的雨點,但在河埠莊社區,從村口到李杰家擠滿了前來迎接李杰的鄉親們。他們說,杰子從小就懂事兒,臨走捐獻器官絕不是偶然。鄉親們還自發地為他獻上了花圈。
杰子是李杰的乳名,簡單的稱呼里透著一股硬朗勁兒,村里人都這樣叫他。“李杰是我們老李家這一代唯一的男孩,再加上從小就懂事,他生病了,大家都很牽掛。”李杰的堂姐李先芹說,李杰第二次手術的時候,需要簽字,李杰的爸爸一下子沒了主意。這時候,李先芹的父親、姐夫好多人都專門到北京,為親人打氣,陪他順利度過了手術危險期。去年冬天,杰子回家休養了兩個月,堂姐李先芹的女兒薪薪成了杰子的好玩伴,上下幼兒園都是杰子接送。
“杰子是我們的驕傲。”河埠莊社區居民、李杰的鄰居李靜說,當初李杰在電腦店修電腦的時候,村里很多人都跟著沾了光,有時候即便是晚上9點多下班回家,只要鄰居家的電腦有毛病,他都會馬上上門免費維修。“他總是說,都一個村的,有這點手藝幫幫忙就是了。”說著,李靜的眼里泛起了淚光。
“李杰經常跟我說,當兵是他一生的夢想,是部隊的教育、引導,才有了今天的他。”同鄉王輝說,聽到李杰無償捐獻器官時,他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19時25分,文登市副市長孟艷玲帶領市民政局、市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加入到村民們迎接李杰回家的隊伍中。孟艷玲說,“仁孝”是中華傳統美德,李杰成功捐獻肝臟、腎臟、角膜等器官,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仁孝文登”的深遠意蘊。
“感謝你們為部隊培養了一名優秀的戰士,李杰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與病魔頑強搏斗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奉獻社會的高尚品德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武警云南省總隊已為李杰同志追記二等功,并作出了向李杰同志學習的決定。”武警云南省總隊政治部副主任孫國對文登市副市長孟艷玲說。
“孩子參軍入伍后,感覺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孩子多次對我說,部隊的培養和社會的關愛讓他感恩、感動,他要為社會最后再作一點貢獻,把能用的器官都捐出來,能多救一個人是一個……”李杰的母親王春玲早已泣不成聲。
“李杰,一路走好!”(通訊員 鄒清明、陳海龍、辛婕、李善明 記者 李映青)
實習生 楊白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