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好生態,農民增收又致富
案例:蓮花峰尖,一泓清泉依山而瀉,最終匯成洶涌澎湃的錢塘江。這“錢江源頭第一村”,便是開化縣齊溪鎮秧田村。77歲的村民賴根方忙著包裝整理旅游產品。他的3個兒子在村里辦起了“農家樂”,全村90%以上村民從事“農家樂”。賴根方說:“當年砍樹賣錢、砍柴生火,辛苦不說,還破壞環境。現在靠生態旅游,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了。”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縣”,安吉更是舉全縣之力建設“中國美麗鄉村”。把一個縣當作一個景區來規劃,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2010年,該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0多元,比上年增加1500多元,其中工資性和家庭經營性收入兩項占了總收入的90%以上。
這些“美麗鄉村”建設的背后,正是我省大力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戰略所取得的戰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江人重新審視身邊的山山水水。在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中,生態環境是四大重要評價指標之一。而事實也證明,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增收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評價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農村安全飲用水覆蓋率、標準化公路通行政村率、村莊整治率、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分別從72.4%、92.8%、21.5%和65.0%提高到95.8%、99.5%、63.3%和86.0%;累計完成了72萬戶農房改建、1500萬畝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耕地有效灌溉、旱澇保收率分別達75.0%和56.0%;全面實現“戶戶通電”、“城鄉同網同價”。
人人爭當“小老板”,城鄉收入差距縮小
案例:45歲的玉環縣干江鎮農民吳意海來到縣工商局,為自己新創辦的中海建材物資公司辦理了工商執照,成為該縣第14657個工商企業老板。該縣工商局企業科科長黃雪敏說:“玉環40.6萬本地人口,平均27個人中就有一個老板。”
在玉環,從“漁業村”、“農業村”變為“老板村”的不在少數。在一系列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推動下,有經營才能、一技之長、銷售門路的,紛紛創辦企業。
統計數據顯示,在浙江,每天有200多家私營企業誕生,每天有1000多人成為小老板,一個個新的創富故事不斷上演……
通過大力實施全民創業、轉移就業的發展戰略,積極發展規模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分析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繼續保持全國各省區首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小幅波動中呈現縮小態勢,“十一五”末為2.42∶1。其中,舟山、湖州、嘉興3個市和岱山、嵊泗、余杭等12個縣(市、區)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2倍以內。“十二五”期間,預計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將高于城鎮居民,差距縮小到2.4以內。
來源:浙江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