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末,杭州市余杭區醞釀啟動未來科技城、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喬司國際商貿城、臨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五城一基地”建設。一年半后的今天,“五城一基地”的建設在余杭區已經進入“共識+共建”的合力階段。
余杭區與杭州主城區的接軌,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雙向的融合。同時,“五城一基地”重點聚集區塊的建設,托載余杭區從接軌主城進入全面融合發展的新局面,也使得杭州成為有別于其他大城市發展模式的新案例。
全面的融合,不僅僅是指公共服務、開發就業、發揮人口聚集功能,更深層次來說,是一種城市氣質的交融。“五城一基地”六大產業平臺的孕育成熟,大幅度承接了額主城區功能,成為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高低。
從8月24起,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阿里巴巴把集團總部以及下屬的一淘網、聚劃算、阿里云等公司的1.2萬名員工陸續搬到未來科技城西溪園區。這個被稱為“淘寶城”的電商航母,不僅是一座功能齊全的小城,并將迅速帶動整個未來科技城區塊的配套設施建設。在平臺建設中,余杭按照“產業融合”的思路,堅持基礎配套與產業發展并重,空間拓展與招商引資并舉,主體功能加快塑造,城市空間快速打開。
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立足國家級,緊盯千億產業,致力打造高新企業成,先后引進諾華、賽諾菲、禮來三家世界醫藥巨頭,以及日立、歐文斯科寧、諾貝爾陶瓷等一大批或內外知名企業聚集發展。
目前,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形成了以健康產業、綠色產業、裝備制造業業、通信電子業、紡織服裝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今年以來,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增國家級研發中心1家、升級研發技術中心1家、申報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家、申報高新技術研發項目24個、申報專利162項。
今年3月,余杭區政府出臺了《支持科技型小偉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面實施科技創新“523”計劃,即余杭區政府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到2015年,在環主城周邊帶建設科技創新園50個,總建筑面積達200萬平方米以上,引進可進行中小微企業3000家。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徐立毅說:“我們要通過三年多的努力再造一個‘創新余杭’。”結合工業園區提升改造,以資源環境倒逼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低能小散企業,實現“騰籠換鳥”和“機器換人”,把傳統的制造空間轉變成集約高效的創新空間,促進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
作為余杭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集,“五城一基地”巧妙解答了“城鄉發展與轉型發展”、“自身發展和承接發展”、“單極發展與協同發展”等諸多現實命題,既是余杭把握新形勢、激發新動力、實現新突破的推手,也是夯筑未來大杭州產業與經濟版圖最鮮活的動力因子。
(記者:周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