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
·“人人都能書寫的網絡表達,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最大多數的草根,職業的網絡書寫者將在草根中萌芽。”——1996年,科幻作家威廉·吉普森的預言。
·“電臺統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屬于電視的,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歷史學家們也許會認為21世紀是屬于博客的。” ——美國《時代》周刊
·“寫博客跟選男友一樣:寧缺勿濫。決不勉強自己為了寫而寫,而是一定要有激動的感受和充裕的時間才會寫。”——某博友
·“在一個有如此多的痛苦渴望得到傾聽的社會里,一篇署名報道比金錢更珍貴,這就是博客的意義。”——一名中國記者
·“他們像遠古的煉金術士一樣對知識充滿癡迷。他們想率先走出信息迷宮,他們樂于向人們分享在信息海洋里的冒險歷程,為后來者開辟一條條成熟的航線。他們是信息時代的麥哲倫。”——最早在中國推廣博客的方興東在《博客宣言》中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博客。
·“所有的傳播技術都會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還有什么比互聯網更有影響呢?還有什么比博客更具爆炸性的概念呢?還有比博客族更激動人心的群體嗎?更重要的是,還有比擁有1.03億互聯網用戶和3.35億手機用戶的中國更吸引人的市場嗎?”
——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威廉·達頓
·“只用兩個手機和一個博客網站,斯塔西和丹恩就提供了主流新聞機構夢寐以求的第一手照片。”
——7月7日,倫敦爆炸案,亞當·斯塔西并不是專業攝影記者,他只是在發生爆炸的King
Cross地鐵站內,用手機不停地把這些即時照片發給他的朋友阿爾菲·丹恩——后者經營一家博客網站。事后,媒體對博客的力量如此驚呼。
·“博客的身份很難查明,而且相對缺乏責任感,因為他們并不是傳統意義上需要向編輯或出版人負責的新聞記者。因此國家新聞記者特別權益法并不適用于博客。”——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科內恩(環球周末工作室/麥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