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知名權貴俱樂部堪稱全球最隱秘的男士俱樂部。說它權貴,會員中滿眼望去都是政要、金融家科學家藝術家;說它隱秘,俱樂部雖屢屢傳出異教徒祭祀、同性戀、召妓等丑聞,但連媒體都刺探不出內幕。百十年來,它一直像一個謎。今年,俱樂部又爆出一個猛料,他們苦苦尋找的膜拜了20年的“女神”竟是個“三版女郎”。

波希米亞俱樂部會員身穿長袍手持火把,圍在巨大的貓頭鷹雕像前模仿古代祭祀活動。
波希米亞俱樂部的貓頭鷹會徽。
美國知名權貴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Bohemian Club)堪稱全球最隱秘的男士俱樂部,目前有會員2700名,當中非權則貴。波希米亞俱樂部每年7月都要舉辦兩周夏令營。2007年,他們有意安排一場晚宴,向一位年近50的退休模特兒詩安·艾荻瓊斯致敬。因自1980年以來,詩安便一直是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
成立于1872年的波西米亞俱樂部只收男性,成員皆為各界菁英,包括演員兼導演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60年代迷幻搖滾樂團死之華創辦人巴布威爾等。
波西米亞俱樂部每年7月中旬都會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里歐一個名為波西米亞樹林(Bohemian Grove)的野營地舉辦夏令營。擁有2700名成員的俱樂部,每年向每位會員收取一萬美元年費,嚴禁成員對外談論活動。然而紙包不住火,某些活動仍被外界知悉,例如成員們除辯論國家大事,也舉行神秘的異教徒獻祭。如今,外界對他們的了解又多了一項:俱樂部許多成員自1980年以來,便一直對懸掛在營地內一棟小木屋外的艷照行注目禮。

這是一張被珍藏的年輕美麗詩安的海報。

1976年獲得威爾士小姐的詩安(右二)參加全球小姐選美。

俱樂部搜尋小組一度將變性人卡洛琳·考瑟錯認為是詩安·艾荻瓊斯。
尋找畫中人幾經波折
27年來,俱樂部成員一直不曉得這張艷照里的美麗女郎是誰。2007年,他們打算在夏令營活動期間,邀請這位金發美女出席一場特地為她舉辦的晚宴,并責成一個25人尋人小組,找尋這位美女。
俱樂部會員、加利福尼亞一名金融家說:“這張艷照掛在營地內斯基杜陣營(Skidoo,意為離開)一棟小木屋外。由于拍攝精美,加上模特兒長相迷人,全俱樂部的人都知道這張照片。今年夏天,是俱樂部斯基杜陣營成立100周年的紀念,所以我們想舉行一場正式的晚宴向她表示致敬。我們還想要一張她的近照,照片將會和她的海報貼在一起。我們并沒有惡意,只是想讓這個對我們很重要的女性知道有這么多人崇拜她。”
獲邀協尋的加利福尼亞網絡專家雷蒙·羅培茲輾轉得知,照片女孩其實是曾榮獲1976年威爾士小姐的詩安·艾荻瓊斯,1980年代是她最風光的日子,除了經常出現在英國《太陽報》第三頁外,她還是邦德女郎,曾參與1985年007電影《雷霆殺機》演出。
為與她聯系,尋人小組找上威爾士小姐選美會的主辦方。2004年,他們曾邀請歷屆威爾士小姐與會,無奈詩安并未出席那場盛會。
雷蒙·羅培茲說:“看到照片后,有些人以為她是已經退役的英國模特卡羅琳·科斯,她也是邦德女郎,出演過《007之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如果真的是卡羅琳·科斯的話,那事情就顯得益發戲劇性了,因為卡羅琳本來是個男孩子,后來做了變性手術成為女人。當我在美國亞特蘭大找到她時,她告訴我說,‘我恨自己不是照片上的那個人,她是詩安·艾荻瓊斯?!?/p>
“威爾士小姐組委會2004年曾經邀請歷屆當選小姐回總部一聚,但艾荻瓊斯沒有出現,所以組委會對找到詩安也無能為力。
“幾經周折,我們找到了詩安媽媽在威爾士的電話,她不在家,我們留言,但始終沒有收到她目前的回復?!彪S著慶典時間的逼近,波希米亞俱樂部的尋人小組一度以為他們找不到這個美麗的女人了。幸運的是,我們最終找到了她。

如今,洗盡鉛華的詩安和家人安靜地生活在西班牙。

20世紀80年代是詩安最風光的年代,獲得環球小姐季軍后,她經常登上英國《太陽報》的三版,她還是邦德女郎。
美人洗盡鉛華生活
英國《周日郵報》經一番查訪,終于追蹤到目前居住在西班牙東北外海伊比薩島的詩安。洗盡鉛華的她目前和意大利籍夫婿羅可、14歲兒子迪蘭以及領養來的4歲女兒塔魯拉同住。
詩安獲悉自己竟是美國若干權貴人士積極尋找的對象非常吃驚,并對他們準備舉辦晚宴向她致敬感到困惑。受寵若驚的詩安表示,她的模特兒生涯早已成為過去。再者,那是個神秘兮兮的俱樂部,她怎知道那會是一場紳士的晚宴,還是一群男人在森林里亂跳亂搞集會?
波西米亞俱樂部規定,除了受雇在活動中工作的女性人員外,禁止女性參與俱樂部活動,因此成員們不能邀請詩安本人出席,他們希望詩安能向俱樂部致上正式的問候,并附上她的一張近照。
俱樂部發言人宣稱,想要對詩安致敬的成員都是很好的人,他們的動機是體面的?!八麄兿M軌蛟谕硌缟献x出她的賀辭,并將其近照掛在海報旁。他們只想向一名對我們意義重大的女士致意。假如詩安愿意表達問候之意,他們頂多就像一群男孩子那樣,非常開心?!?/p>
只招男士會員非權即貴
波希米亞俱樂部成立于1872年,成立初衷為了給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提供一個避風港。
波希米亞俱樂部每年都會舉后它為期兩周的夏令營,這聚會舉行在蒙特里歐約2700英畝的波希米亞小叢林的獨特地方,大約在加州舊金山市以北70英里之處。
俱樂部的會藉,只對男士開放,估計大約有2700個,俱樂部混合了頂級政治家和極度富有的人,包括很多財富500強大企業及跨國機構的總裁。
它的會員名單包括包括大衛·洛克菲勒、IBM的小湯瑪士華生,杜邦的洛夫貝利,世界銀行的克勞森、柏克德(Bechtel)建筑家族的后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新聞主播克朗凱特,保守的國家評論雜志的總編輯巴克萊;左傾小說家杰克·倫敦、擅長描寫魔域的傳奇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史努比的漫畫家查爾斯·舒茲等等。
這個非富即貴的神秘俱樂部吸引了許多人,如果想加入俱樂部,必須要有兩名會員的推薦,雖然每年會費高達1萬美元,但不少人仍趨之若鶩甚至愿意排隊等15至20年。
菲利普斯教授在論文里認為,很多在這俱樂部會藉之內的利益集團都會得到利潤豐厚的政府合約作補助,包括軍事的、石油的、銀行的、公用事業的及傳播媒介的,這很普遍?!安ㄏC讈喚銟凡康臅T網絡尤其強大,而且成員之間互相介紹也看中社會地位,俱樂部只吸納他們認識或者信任的人?!?/p>
會員慷慨談論國事
這個夏令營有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叫做“湖畔會議(Lakeside Talks)”,于每天中午12點半舉行。會員們發表演講,討論國事。
美國森諾瑪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彼得·菲利普斯的博士論文內容就是探討波希米亞俱樂部,論文題目是“相對優勢:舊金山波希米亞俱樂部的社會學”,菲利普斯在論文里大致介紹了俱樂部的歷史、傳統和爭議。
俱樂部的座右銘“Weaving spiders, come not here(蜘蛛們,離開這里)”,選自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第二章。菲利普斯教授對座右銘的理解是,俱樂部希望世間庸人不要隨便來打擾菁英會員們。
會員馬里·摩爾非常不贊同俱樂部的極度保密制度,從1980年起他就一直想建立網站,讓外界對俱樂部略有所了解,但也一直沒有如愿。
摩爾也批評俱樂部只吸收男會員的制度是對女性不公平,他始終不認為吸收女性會員會對俱樂部產生什么不良影響。

著名好萊塢導演伊斯特伍德也加入了該俱樂部。
藏在陰影下的腐爛
夏令營的另一部分,卻似乎遠沒“湖畔會議”來得冠冕堂皇,不時被爆出同性戀、召妓、神秘儀式等頗具爭議性的傳聞。在波希米亞俱樂部成員西裝革履的背后,似乎還藏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1989年,《間諜雜志》記者菲利普·韋斯報道說,他親眼看見會員們舉行神秘儀式的場面。會員們會脫掉西裝,換上一套紅色長袍,頭上還罩著長兜帽,手持火把繞著俱樂部那巨大的貓頭鷹圖騰開始轉圈,并模仿古代的敬拜儀式向摩洛獻活嬰兒火祭及喝生人血。(注:摩洛神,是古代腓尼基人所崇拜的神之一,信徒常常要將兒童活活燒死,以向其祭祀。因此,摩洛神也被視為極為可怕的異教神,也被引申為極為可怕、恐怖的事物。)這種神秘篝火儀式至今已有125年歷史,它象征著叢林聚會的神秘以及在叢林的兩周內每個人享受無上自由的權力。
在儀式開幕式上,會員們會被告知男人是由兩個矛盾體組成,一個是自己的真實,一個是自己的幻想。他們需要逃離現實世界,與其他人聯系。有許多報道稱,在俱樂部中同性戀行為蔚然成風,其中甚至包括某些在公開場合反對同性戀的人物。此外,在這個市郊的偏僻小樹林里,妓女們更是隨時待命,以滿足會員們放縱行樂的需要。因為野營會場嚴禁女性進入的規定,許多妓女(包括男妓)都只能聚集在中心會議區的外圍。因為俱樂部極端保密的政策,會員們在這里恣意放縱時感到很安全,可以說想說的任何話,做想做的任何事,而不必擔心現實中的家庭、朋友以及公眾形象。
對此,奧基夫承認,在營地的湖邊的確有一塊很像貓頭鷹的大石頭,貓頭鷹是俱樂部的會徽,象征著智慧和友好。但是他否認會員們身穿長袍進行什么祭祀活動。奧基夫聲稱不明白外界怎么會有那么多對波希米亞俱樂部抱有成見。
記者滲入欲揭密
《人物》雜志記者想方設法混進俱樂部,參與其中的活動,但很快被人發覺,并被掃地出門。
這個神秘的俱樂部已經延續了150多年的歷史。由于俱樂部嚴密的安全保衛,很少有記者能夠近距離了解它?!杜f金山紀事(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的一篇文章提到,俱樂部營地外高掛著“不準入內”和“只對會員和客人開放”的招牌,而且保安還用雙眼望遠鏡和紅外線傳感器監視通往營地的道路。菲利普在文中稱,俱樂部曾經對媒體友好開放,但在經歷過1929~1933年大蕭條時期后,轉變了態度。這可能也與經濟大蕭條后,舊金山階級劃分明顯階級之間壓力增加有關。俱樂部認為最好不要再跟媒體進行接觸,不要再對外透露太多,因此定下規矩,如果成員對外透露俱樂部情況,將會被開除。
此外,就算有人想方設法了解到些許內幕,但也不被允許報道。1991年7月,《人物》雜志舊金山分部主管德克·馬斯森在一名波希米亞俱樂部行動網絡積極分子的幫助下,三次成功滲入俱樂部內部,意圖揭開神秘的冰山一角。然而包括時代華納管理層、《人物》雜志老板等媒體大亨,都親自出面禁止馬斯森抖摟俱樂部的秘密。
混入俱樂部后沒過多久馬斯森的身份就暴露了。7月20號,他在參加慶祝晚宴時迎面撞上兩位來賓:一個是時代華納的執行董事,一個是《人物》的出版商。這兩位媒體大亨當然立刻認出馬斯森的身份。很顯然,他們兩人對傳媒界的忠誠度遠比不上對俱樂部的,馬斯森很快被掃地出門。
在這里媒體集體封口
由于俱樂部嚴密的安全保衛,很少有記者能夠近距離了解它,就算有人想法挖到些內幕,也不被允許報道。俱樂部成員與媒體高層的密切關系,讓許多不愿為人所知的秘密得到保護。
不過,多日的“臥底”工作已讓馬斯森掌握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厝ズ螅芸鞂懗鲆黄颐懿ㄏC讈喚銟凡康奈恼拢⒔唤o他的編輯。按照計劃,這篇文章應該在1991年8月5日出版的《人物》上刊發。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即將發表的文章突然被禁止刊發。雖然《人物》總編輯蘭頓·瓊斯對此的解釋“馬斯森并沒有足夠長的時間去全面了解波希米亞俱樂部,”但馬斯森表示,他不認為這是文章被斃掉的真正原因,但也許永遠也沒人能找到真正原因。不過有一點卻可以肯定,波希米亞俱樂部成員與媒體高層的密切關系,讓他們不愿為外人所知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護。
在俱樂部的成員或客人名單上,不乏傳媒界大亨。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里這句詩的后半句也許應該改為“只緣不在此山中”了。波希米亞俱樂部,因為其神秘的行事方式、神秘的規章制度,給外界留下了一個永遠神秘的背影。
(來源:新華網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