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美國媒體3月26日報道,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地球上拾到了一顆特定小行星變成流星后散落下來的隕星。這為人們了解行星如何形成,以及如何避免電影《世界末日》中小行星撞擊地球等類似命運提供了重要線索。
去年10月,天文學家跟蹤了一顆朝地球方向運行但沒有危險性的小行星,它在與地球相撞前爆炸,由于幾乎完全燒毀,科學家考慮可能沒有留下殘骸以供研究。然而就在最近,一些學生在蘇丹大沙漠考察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些黑色鋸齒形巖石,重量約為8.7磅(約合4公斤),經過驗證它們正是那顆小行星墜落下來的碎石。
“這樣的隕石我們至今還沒有收藏過,對我們而言,它是全新的物質,”參與這項研究的NASA研究員皮特說。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呼吁把探測器發送到小行星上去,取下上面的一部分物質并送回地球以供研究。現在,這樣一塊具有珍貴價值的實物標本竟然自己送上門來,研究員可以分析它來自哪里,并落到哪兒了。皮特指出,這顆小行星很可能是在行星形成過程中產生的碎石,時間大約在45億年前。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馬里蘭大學教授麥克法登說,這項發現的重要程度可以與人們對太陽系在認識上的突破相匹敵。NASA宇宙礦物學者麥克爾也說:“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行星形成過程的早期階段,同時還為人類在更大的行星飛向地球時如何應對提供了研究素材。”
根據顏色和波長的不同,小行星可以分為很多等級。上文所說的這顆小行星屬于F級,是成分最疏松因而也是最容易破裂的。F級別的小行星對地球沒有什么威脅,即便個頭再大一些也沒有危險,由于密度過低,在撞擊地球之前自己就破裂了。
經過對這塊隕石的成分鑒定,科學家發現它主要由鐵、鎳等金屬物質構成,還包括石墨等有機物質。最有趣的是,這些巖石上面布滿了“小鉆石”似的菱形洞孔,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們是在太空碰撞過程中和高壓之下形成的。(環球在線: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