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人民銀行10日發布的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在談及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時透露,我國將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體系,政府將逐漸放棄補貼。
2005年政府給中石化補貼100億元,2006年又給了50億元的補貼,給補貼的理由之一就是煉油成本“倒掛”。所以,國家要想不再補貼煉油企業,用“原油加成本”法來定價似乎就是很正常的了。所謂的“煉油加成本”法是這樣的: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煉油企業一定的成本和利潤而產生國內成品油價格。但從當初給煉油企業補貼,到現在的確保煉油企業賺錢的定價方式卻是難以理喻的,“油老大”們憑啥呀?
是的,因為原油價格已經和國際接軌了,而成品油價格還是國家定價呢,這就出現了在國際原油價格高企時的煉油成本倒掛的現象,其直接結果就是煉油煉得越多虧損也就越多,但煉油企業更不能停工,停工后就將威脅到國家的能源安全,所以,確保煉油企業不虧損似乎也就是正常的了。但且慢,我們的煉油企業是單一的煉油企業嗎?不論是中石油還是中石化,他們的業務都是包括從原油勘探開發到成品油銷售的整個石油產業鏈,煉油虧損不過是產業鏈上的某一個環節的虧損而已。去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大石油巨頭的利潤就占了所有央企的半壁江山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中石油更是蟬聯了亞洲最前的上市企業的桂冠。所以,就算是給煉油企業補貼,那也應該是石油企業內部的事情,而不是國家出錢,否則不就成了石油巨頭們兩頭得利了嗎?將用低成本采來的國內原油賣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國際價格,之后煉油虧損了還找國家要補貼。
是的,據說2007年我們國家的進口原油已經占到了煉油總量的47%,所以給煉油企業以一定的補貼似乎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這依舊是好處讓石油巨頭們獨占,因為僅僅是采油一項就足以保證石油巨頭們財源滾滾了。據介紹,我們國家的石油(原油)資源稅低得驚人,當1993年國際原油價格為10美元/桶時,兩大石油巨頭上繳的資源稅為8-30元/噸;但在國際原油在60-70美元/桶的時候,其資源稅也不過是14-30元/噸而已,雖然從2006年開始又有了一個“暴利稅”,但調節作用仍舊是有限。但誰都知道,石油資源是屬于國家的,而既然石油巨頭們無成本地獲得了國內石油的開采權,他們就應該負起相應的責任來。要想確保煉油不虧損也可以,請首先調高石油資源稅,以便國人能夠從屬于自己的原油上獲益。
在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能源價格確實有和國際接軌的必要。央行報告認為,資源價格改革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由于國內資源價格長期被人為壓低,多數價格低于國外,刺激出口快速增長,導致貿易順差擴大,帶來結匯壓力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國際投機資本也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資本項目順差,最終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上升壓力。但提高能源價格之前必須先提高能源稅,不能說公眾出了更多的錢后就是壟斷企業分肥,那是一種地道的不公平。而且“能源價格和國際接軌”時必須考慮到公眾的收入問題,我們的收入和國際上一些國家的差距僅僅是10倍8倍的問題嗎?拿著國內的收入卻使用國際價格的能源,有多少人能承受得起呢?
(作者:楊鳳霞 編輯:王晶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