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及中歐經貿關系研究的歐盟經濟專家鄧肯·弗里曼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因為美國經濟減速而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著眼于挖掘內部潛力才是應對之策,中國經濟發展重在促進內需。
弗里曼現為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他說,美國經濟減速勢必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出口層面上,而出口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一直比較大。
弗里曼指出,今年2月份,中國出口增長明顯減緩,這既與美國進口需求萎縮有關,也與冰雪災害等偶發因素有關。此外,中國政府在出口退稅方面的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也逐步影響到了出口。
據中國海關總署4月11日發布的統計數據,第一季度中國出口3059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增速比去年同期降低6.4個百分點。業內人士普遍預計,鑒于美國經濟增長乏力,中國對美出口增長下滑的局面將很難扭轉。
弗里曼說,這實際上也為中歐經貿往來的擴大提供了一個契機,或者說,中歐在這樣一個困難時期更需要互相依賴,以減輕美國經濟嚴重降溫對雙方貿易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4月28日發布的春季經濟預測報告中,歐盟委員會認為盡管處境艱難,但中國出口企業仍在通過壓縮利潤空間維持著出口。據歐盟委員會估計,在全球經濟增長步伐普遍放慢的大背景下,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仍將達到10%左右。
弗里曼也對中國經濟前景持相對樂觀的態度,但他強調,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他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來自內部而非外部。
弗里曼說,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出口和投資,內需則相對不足。中國政府近年來為擴大內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眼下出口形勢不利恰好為中國經濟轉向內需驅動提供了一個契機,中國更應該著眼于內部調整。
他還認為,當前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在維持經濟增長和控制物價上揚之間找到平衡點,而后者則是重中之重。他指出,這實際上是全球許多經濟體眼下面臨的共同難題。以歐元區為例,歐洲中央銀行就一直在是通過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還是加息以抑制通脹的兩難選擇之間徘徊。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