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不感興趣
35歲的海因里希·昆茨是德國漢堡Beiersdorf公司IT部門的負責人,說到投資,他顯得很“不靈”。
漢堡中心區的房價大概相當于上海內環線附近,而海因里希每月的收入超過3000歐元,為什么他不多買兩套房子放著呢?
昆茨告訴《望東方周刊》記者,德國一般中產階級絕大多數都只有一套房產,因為德國的物業稅很高,自住房和投資用途的房地產之間,物業稅稅率差距極大,一個是5%,一個達到40%,對普通工薪族而言,投資房地產是不可想象的。
同樣,他對股市也很陌生,在德國,股市并不是很流行的一個概念,中產階級對投資股市興趣不大,即使有一部分人投資股票,也傾向于謹慎型投資,買基金的比較多。
那么,海因里希怎么防止自己的個人財產縮水呢?他的回答是,把錢存銀行并不會導致資產縮水,因為德國已經很多年沒有通貨膨脹了。
歐洲失業率相當高,德國更高,2006年德國失業率排在歐盟首位,2007年排在第二;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德國,久違了通貨膨脹。
兩德剛剛合并的時候,隨著原東德地區經濟恢復,德國一度有過溫和的通脹。2002年德國政府開始發行通貨膨脹型債券,這種政府債券的利息與通貨膨脹率掛鉤,好讓一些中產階級抵御通貨膨脹風險。但是德國這幾年通貨膨脹率很低,債券利息比銀行利率還低,這種債券幾乎被遺忘了。
海因里希說,德國中產階級幾乎不用擔心資產貶值的危險,也很少關注投資,報紙上也很少看見股市大波動的消息。
甚至連商業保險,這種最穩妥的投資,他們也不太熱心。海因里希認為,這是因為德國教育幾乎免費,醫療幾乎免費;所以他們這方面也不用考慮太多,主要是投資一些財產保險。
日常支出中,最令海因里希印象深刻的,就是繳稅。德國稅率相當高,一個家庭的1/3收入通常都用來繳稅。
像與不像
比起“保守”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美國人對股市的熱情與中國人更相似。
美國證監會公布的數據表明, 美國3億人口中,股市開戶人數多達8000多萬,開戶人數占總人口的近27%,50%以上的家庭都涉足股票市場,股票價值占到美國家庭財產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如果你問一個美國人,你炒股嗎?他會告訴你,我不炒股。40歲出頭的美國安道斯公司駐華業務經理斯蒂芬3年前由公司指派到中國工作,此前他從沒離開過美國。“在美國,每個家庭幾乎都有股票,但他們并不‘炒股’。”斯蒂芬告訴《 望東方周刊》記者。
比起幾乎每周都要換新股的中國人,美國人對一只股票的鐘情可能會維持幾十年。“很多人家里都藏有上一代人留下的股票。”花旗銀行的一個統計顯示,普通美國人平均持有一支股票的時間為兩至三年,基金持有時間更長達三至四年。
“這并不是說我們美國人就不喜新厭舊,我們是沒有那個條件。” 斯蒂芬的中文水平已經足夠用于開玩笑,他解釋說,“美國公司勞動紀律很嚴,我要是像你們那樣上班時間看大盤,我就得卷鋪蓋回國。”
“美國股市和中國股市都是上班時間才開盤,但是由于勞動紀律不同,美國人大多委托基金公司來炒股,而非自己動手。”斯蒂芬堅持用這個很搞笑的理由來解釋中美證券投資者的不同理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