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在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官學校舉行。中國方面,國務院新任副總理王岐山第一次率隊參加。美方則由美國財長保爾森帶隊,這可能是他代表布什政府主持的最后一屆中美戰略經濟對話。
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什共同倡導建立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是中美兩國經濟領域的最高對話,每年舉行兩次,輪流在兩國舉行。
美元貶值:中國或向美國施壓
在此次對話中,除就中美共同面臨的“最大挑戰”——中美能源和環境合作問題簽署框架協議外,據美聯社報道,中國代表團還將尋找在美國投資的機會。
在美方深受次貸危機困擾時,中美雙方談判姿態將有所改變。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說,以往的戰略對話都是美國施壓人民幣,但這次中國對美元持續貶值肯定會有反應。次貸危機以來,美國“放任”美元貶值的做法,已經遭到中方質疑。在4月份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行春季年會期間,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發言時表示,IMF和世行應敦促發達國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消除金融危機,實施負責任的貨幣和匯率政策
在這次對話中,除了匯率問題,中美貿易不平衡這個“老話題”仍將被提起。去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高達2563億美元,是美國歷史上對一國的最大逆差。近年,美方將“不平衡”的原因歸咎于中國“不愿人民幣快速升值”,這使得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上占有很大價格優勢。而中國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長何寧分析說,美方對中資企業并購美國企業太過提防,不放開“向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的閘門,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已經進行了3次,其間雙方都收獲了哪些成果呢?
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于2007年12月在北京舉行,中方特別代表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而美方特別代表則為美國財長保爾森。美國客人收到的禮物是中國生產商生產的玩具:會動的仿真狗和遙控的洋娃娃。這份禮物意義特殊。在2007年這一年,中國玩具屢屢因“質量問題”遭到國際社會質疑而被迫召回。玩具風波出現后不久,中方就在玩具質量監督等方面做了諸多改進,這些變化讓歐盟方面很是贊賞。這一年的圣誕節期間,中國玩具得以進入歐洲市場,成為孩子們喜愛的圣誕節禮物。
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舉行的。而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熱點話題。正如《華爾街日報》會后評論說,此次對話議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老生常談,即人民幣問題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另一類則是新問題,即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在此次對話開幕期間,中美雙方簽署了14項合作文件,涉及“質量安全”的有《中美關于食品、飼料安全的合作協議》和《中美藥品、醫療器械安全合作備忘錄》。在老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美國、歐盟和日本出現“合流”趨勢。在先期舉行的中歐和中日經濟對話中,歐盟和日本也敦促人民幣升值。中國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
第二次:吳儀展鐵娘子風范
2007年5月22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移師華盛頓。這次對話集中討論了雙方關心的服務業、能源與環境、經濟平衡增長和創新4個議題。出席對話會的有中國的15位正部長,美方也有10多位內閣部長出席。
相比首輪對話,這次對話在一些領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包括雙方同意在2012年前將兩國之間的直飛航班增加一倍;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業等領域達成協議或備忘錄等。中方特別代表吳儀則展現其“鐵娘子”風范,在美國就人民幣升值、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不斷向中方施壓的情況下,聲明“改善中美貿易不平衡不能單靠中方努力,美方也要切實拿出誠意來”,“人民幣匯率會有條不紊地推進”,但將在“自主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下進行。
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召開之際,正逢中國加入WTO五周年,美國國內要求中方進一步開放包括金融服務市場在內的服務業呼聲很高。就這一問題,吳儀在歡迎晚宴上發表演講說:“中國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只能根據國情穩妥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一次:別期待即時成果
第一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于2006年12月15日在北京舉行。其背景是:這一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持續攀升,美國國內紛紛叫囂對“中國進行人民幣匯率管制”給予懲罰。在這種大環境下,這一對話應運而生。
首次對話達成的“實質性協議”不多,但卻啟動了兩個大國之間全新的對話機制: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領域的戰略性對話。戰略經濟對話是中美現有磋商機制中級別最高的一個,也是歷史上規格最高的中美經濟主管官員的交流活動。2006年舉行的首次對話規格空前,美國派出了由財長保爾森率領的“超豪華訪華團隊”,連很少參與外訪活動的美聯儲主席,也“引人關注”地參加了首次對話。
首次對話的主題鎖定為“中國的發展道路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這令境外媒體有關人民幣匯率、貿易失衡、知識產權保護將成主要議題的猜測失準。
有些美國政界人士和媒體希望把這次對話當成向中國施壓的機會,希望保爾森“別再拿幾張波音訂單交差”。但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博士梅新育說:“這暴露出他們對首次對話定位不了解。”保爾森來華前說,不要期待此行取得即時成果,要以長遠眼光看待美中關系。(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