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稅改革明年有望試點。”
“資源稅改革將進一步推廣。”
雖然積極財政政策基調已經確定,但是關于增稅的消息卻一直沒有停過。據記者了解,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上述兩大稅種的改革,力爭明年啟動,并將房產稅和資源稅分別作為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主要稅源。此外,環境稅也在研究當中。
這些稅種改革的加快推出,讓不少人感到疑惑,因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方向應該是減稅和增支,增稅似乎與這一方向不相符。為何在積極財政政策框架下,還要增稅?增稅是否會影響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對于這些問題,專家觀點不盡相同。
增稅并非出發點
中央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房產稅和資源稅改革屬于行為調整,其出發點并不在于增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也認為,房產稅與資源稅改革屬于中長期稅制改革的一部分,與積極財政政策銜接并不奇怪。
從兩個稅種的改革歷程來看,改革的提出確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房地產保有環節稅收缺失,是我國稅制的一大問題,早在七年多前,財稅部門就已經提出要研究開征物業稅,填補這一空白,但由于立法程序復雜,財稅部門今年決定以房產稅改革來替代開征新稅種。
資源稅改革的提出也是由來已久,其目的在于改變資源稅負偏低、難以反映資源價格上漲的現狀。
另一方面,兩個稅種改革后,有望成為地方主要稅源,也有利于改變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現狀。
減稅力度仍需加大
在對于減稅力度的評價方面,上述兩位專家的觀點則出現分歧。
張斌認為,積極財政政策框架下是結構性減稅,是指稅收總量會減少,其中有些稅種收入會增加,有些稅種會減少,并不能因為某些稅種要增收就認為與積極財政政策相悖。
但劉桓并不認為我國實行了兩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包含了大規模的減稅。他指出,在未來積極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如何通過減稅來使得微觀個體受益仍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實際上,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推行的積極財政政策,一直都不包括大規模減稅計劃,而且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稅收還保持較高的增速。”劉桓認為,我國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內容還是增加財政支出。
單純增加財政支出的副作用也是明顯的,劉桓認為,四萬億投資計劃,存在擠出民間投資、加大通脹壓力的負面效果。
因此,劉桓提出,在積極財政政策框架下,應該大力推行減稅政策,比如給企業減稅,降低產品的稅收成本,進而使得產品價格下降。
“如降低汽車購置稅就是很好的辦法,應該繼續探索在其他工業品上采用這種辦法。”劉桓說。(記者 張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