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深圳發展銀行行長理查德·杰克遜。(深發展供圖)

上周,深發展在完成定向增發收購平安銀行股份后首次發布合并報表。作為兩家總部位于深圳的銀行,兩家銀行的合并進程備受深圳市民的關心。眼下,兩家銀行合并進行到哪一步了?什么時候兩家銀行真正完成合并,成為一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這一銀行名稱是否被更換?平安銀行小股東抱怨對價過低,深發展如何看待?還有,作為銀行家,他如何看待中國及全球經濟……帶著這些問題,深圳商報記者日前專訪了深圳發展銀行行長理查德·杰克遜。
在采訪中,理查德·杰克遜稱,目前兩家銀行的整合工作正在順利進行,有希望在明年年初完成整合。在深圳市民格外關注的深發展是否改名問題上,理查德·杰克遜行長則幽了一默說,“現在還沒有確切結果。唯一能夠百分百確定的就是肯定會有"銀行"二字。”談及當前全球經濟,他說“我是一個樂觀派”。
兩行整合正在順利推進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問目前深發展和平安銀行的整合進入什么樣的階段,最快什么時候能夠完成整合?
理查德·杰克遜(以下簡稱“理”):我們進展很順利。現在兩家銀行很多方面已經整合在一起。現在正在推進細節上的相關工作,以便為最后法律上的整合打好基礎,希望在明年年初的時候就可以完成整合。
在銀行內部,整合方案的細節已經做得非常詳盡,比如,IT的整合、組織架構、管理、流程、政策等等。后臺的IT整合工作會花很長一段時間,有些后續的工作可能要到2013年。但這并不影響客戶。只要法律整合完成,客戶們就能享受優質的銀行服務。
記:在市場中還有不少人擔憂,兩家銀行企業文化的融合也是一道難題。在兩行整合過程中,你是如何協調兩行的企業文化?有人說,平安是拿做保險的文化來做銀行,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理:很多不懂真實情況的人都會說,平安是用管保險的方法管銀行,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是作為一家銀行參與行業競爭。所有的平安子公司都有其自己的價值觀。比如,平安旗下的壽險和產險,不可能拿管壽險的方式做產險,也不可能拿管產險的方式做壽險。
我們價值觀可以濃縮為三個詞。第一是問責制,即公司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對應的負責人;第二是透明度,即每一位員工都清楚自己的工作情況;第三是多勞多得,工作做得越好,薪酬就越高。這三點是平安集團旗下所有子公司的共同價值觀。當然,這三點并不是只在金融行業或保險行業才有,比如,蘋果公司的價值觀與此相似,現代化管理優秀的公司就具備這種價值觀。現在,我們人力資源的系統已經統一,相當于文化的整合基本完成,過程很順利。
原來新橋在入主深發展時也是推崇這種價值觀,比如說,有個人的問責制,清晰的KPI指標,同時,還有業績為導向的薪酬機制。因此,兩家銀行的文化整合會非常簡單。現在,我們人力資源的系統已經統一,相當于文化的整合基本完成,過程很順利。
記:深發展對于很多深圳人來說非常親切,很多人格外關心“深發展”這個名字會不會更改?你也曾說新名稱需要大股東的支持。具體情況怎么樣,能不能透露一下?
理:這個還沒有確切的結果,名稱的確定需要通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討論。在深圳,深發展和平安的名字大家都非常熟悉,都是深圳奇跡當中誕生的兩個孩子。我目前只能這么說,唯一能夠百分百確定的,就是肯定會有“銀行”二字。
平安銀行小股東不滿對價不會影響兩行合并進程
記:日前,平安銀行發布《致全體股東的函》,擬安排有提前變現需求的中小股東將其所持平安銀行股份協議轉給深發展,深發展向平安銀行中小股東支付3.37元/股的對價。10月初,有100多名小股東舉行維權會議,他們認為此前平安發布《致全體股東的函》的對價低,希望得到更高的對價,對此你是如何看待?
理:首先,我們一開始就強調程序合法合規、公平公正,遵循自愿轉讓原則,接下來這一點仍將繼續強調;其次,我們也一直強調所有股東同股同權,此次與小股東的全面溝通,也是考慮到公平性,我們把部分股東提前轉讓的想法公開告知了所有的股東,讓所有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這是一件好事;第三,我們在估值的時候非常謹慎,一家國內領先的評估公司和一家世界領先的評估公司都幫平安銀行做過估值,最后的定價已經是價格區間的高點。
今年銀行股一直表現比較低迷,今年8月份平安銀行再做過一次估值,結果價格比一年前低一些,但我們此次給這部分要求變現的中小股東提供的對價沒有改變,因此這個價格應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記:平安銀行小股東這一態度是否會影響兩行整合的進程?若小股東最終不愿意將手中的平安銀行股票折現,或者換股,深發展有什么打算?
理:這不會影響兩行整合的進程。實際上,這個價格對部分中小股東來講非常有吸引力,他們應該愿意按這個對價變現。我們也會更多地做一些溝通工作,我想小股東們越多地了解估值的流程,越多地了解市場的走向,就會有越多的人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價格。
我一直強調要合法合規、透明、同股同權,而且要有公開的溝通,這個問題最后一定能得到解決。
合并之后將申請開設新的分行
記:深發展和平安銀行有幾家重合分行機構,目前這些分行開始整合了嗎?
理:分行目前還是獨立的經營體,在法律上來講我們還是兩家獨立的法人,只是這家法人擁有那家法人絕大多數的股票,在越來越接近最終的法律合并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越來越多細節的方案來執行,比如,銀行的政策就可以逐漸一致,最后成為一套政策,產品和系統也會逐漸一致。對客戶端來說,我們要確保能夠維護客戶的利益。分行作為獨立的經營單位,他們的合并要等到最后合并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全部的準備工作都會全部做好。
記:你此前表示今明兩年還要開七八十家支行,這些支行會開在哪些區域?今后考慮在哪些區域開分行?
理:支行和分行的區別比較大,分行的開設需要銀監會批準。目前來說,還沒有進行新分行開設的審批,我們是希望合并之后再開始申請開設新的分行。在深圳,兩家銀行相加有120多個網點,但是,在很多其他城市,只有數十個甚至不到十個網點,處于非常不飽和的狀態,無法與當地網點多的銀行競爭。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要加大力度多開設一些網點。關于分行,我們也要趕上別人。華北和華西地區的分行非常少,希望接下來的幾年我們會很快地擴大分行的覆蓋面。
記:若深發展完成此前公告的將再次向平安集團定向增發不超過200億元后,近期還有補充資本的計劃嗎?
理:我們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正在逐步上升,現在已經超出了監管的要求。上一次董事會后又開了股東大會通過了一個定向增發,上限設200億元人民幣。希望明年上半年可以完成這個定向增發。再加上可能發行的一些混合債,如果監管不再提升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們的資本充足率就可以支撐到接下來的很多年。我們目前的計劃就是先完成上述所說的這幾點。
整合后要實現1+1>2
記:你此前也說過,深發展和平安的合作要取得1+1>
2的效果。目前,這些效果有所顯現了嗎?
理:盡量利用平安集團的優勢幫助銀行發展業務,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銀行的業績會提升。當然,這對平安集團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對其他的股東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平安集團對銀行支持也慢慢展現出來,比如,信用卡的交叉銷售都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到目前為止,我們交叉銷售的卡量已經達到了70萬張,年底有機會突破100萬張。
前臺方面,所有平安子公司有非常多的銷售人員和業務客戶群,如果這些銷售人員能把他們自己的客戶引到銀行,將非常有利。類似可以合作的方式有很多,不管是客戶端還是分銷端,都有合作的無限可能。但其中關鍵要強調的是對客戶來說,一定能產生好處,一定能提升客戶服務,或者能夠給客戶更多的價值,或者給客戶更多的便利。后臺方面,比如像基礎設施的效能,速度可以加快、成本可以降低,會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新科技的發展也可以利用,包括移動平臺,現在能夠看到移動平臺商機無限。還有產品,將這些產品捆綁在一起。早幾年,深發展的發展受限于資本的問題,眼下有了平安的支持,對銀行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我們一起能做非常非常多的事情,我們接下來的幾年,要將一個一個出現的機遇抓住,來促進銀行更快地發展。我們要一步一步來做,不可能一口吃掉所有的東西。
理查德·杰克遜認為歐洲經濟2013年才會變好
中國需要關注內需的增長
在接受專訪時,深圳發展銀行行長理查德·杰克遜還對深圳商報記者談了他對當前中國及全球經濟的看法。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怎么看待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困難?
理查德·杰克遜(以下簡稱“理”):首先,我是一個樂觀派。我覺得目前這個悲觀的情緒在全球蔓延,最大的問題就是信心不足。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非常悲觀,那么,市場的信心便不能重新樹立起來。其次,世界末日絕對不會到來。有很多看空市場的看法我非常不贊同。
當前的經濟危機與2008年的經濟危機根源相同。2008年的時候是個人層面的債務過重,現在的是政府的債務過重,歐洲和美洲都是這樣的問題。因為政府負債過重,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刺激經濟,這就是為什么市場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樣只能造成情況更加惡化,失業率會更加高,而且人們的信心會更加悲觀。
在美國,已經看到了一些經濟復蘇的跡象,雖然當你看到數據的時候還是波動性非常大,但是已經看到一些苗頭。我們現在看到的歐元區的問題就是貨幣得到了整體的管理,而政治沒有整體管理。比如說,在中國,央行要做什么樣的決定,一拍板就可以,而在歐洲要三十多個央行都同意才能推出一項政策,這是一個大問題。最終他們會渡過這個難關,但要到最后無法堅持的時刻,大家才會攜手,而且會是被市場強迫做出這個決定。
等這場危機過去之后,更長遠的一個問題是歐元將來的命運會如何。我認為在明年,美國經濟會有些起色,而歐洲經濟要到2013年才能變好。
記:中國經濟前景呢?最大的困難在哪里呢?
理:上周或上上周,我在電視上看了國外的一個頻道,他們在采訪一個美國人。這個人擁有一支非常大的基金,在圈子內為人熟知。訪談中,他就說“中國非常差,中國非常糟糕”,政府債、通貨膨脹等情況令中國非常糟糕。最后采訪要結束的時候,采訪他的主持人問,“Jim,你什么時候再去一次中國?”他說,“我從未去過中國。”這非常難以置信,沒有人問他美國會怎么樣,歐洲會怎么樣。現在各個媒體包括報紙,唱衰中國市場的報道太多。
中國政府非常強大,可以快速地做出決策。中國政府有非常多的資源,在經濟方面有非常大的潛力,所面臨的挑戰與歐美所面臨的挑戰完全不一樣,中國的市場有更好的機會克服困難。
不過,今后中國的出口增速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快速增長了,中國現在需要關注內需的增長。內需的增長并不是說少數的富人能夠買得起奢侈品,內需的增長意味著大多數的人擁有可支配的財產,而且這些人會去消費。這就是中國所面臨的接下來幾年來比較大的一個挑戰。中國政府的領導人也需要尋求平衡,一個是社會的保障,一個是個人的可支配收入,這個是政府中長期要面臨的挑戰。
2000年到2008年之間世界經濟是在“狂歡”,酒喝得太多導致2008年“酒醒”了之后一直出現頭疼。現在就要承受這個后果,慢慢地它會過去。所以,我是樂觀的,對中國市場我會更加樂觀。
記:最近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宏觀經濟政策要適度適時進行預調微調”,你是怎么看的?
理:中國短期內的挑戰是通脹的問題。我們現在日常所用的東西都受到通脹的影響,解決通脹問題變得非常緊迫,政府非常努力地控制通脹。感覺接下來的半年,通脹會被慢慢遏制住,中小企業身上的壓力就能減緩一些,而且這些中小企業對經濟長期的發展非常重要。
這么大的一個國家,經濟總量巨大,經濟中存在非常多相互關聯的因素,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我覺得非常難。那我個人覺得,如果接下來2至3個月通脹能慢慢控制下來的話,我們經濟的增長就可以開始做一些正面的事情。另外,我們要區別對待真正的增長和投機。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深發展希望支持那些真正做業務的公司,希望幫他們創造價值,希望給他們提供幫助、提供服務,而且去幫助他們做得更大,他們也能因此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這是銀行要做的,而不是幫助那些投機公司。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