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發文解析:西班牙銀行業病鑒
十年過度舉債之后,西班牙正在經歷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痛楚,進而加劇了銀行業危機乃至主權債務風險
過去四年中,西班牙金融部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盡管外部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國內房地產暴跌仍然暴露了西班牙儲蓄銀行的弱點、政策體系的軟肋,以及對傳統儲蓄業務之外“批發融資”的過度依賴。
近期,西班牙政府決心給第四大銀行注資(相當于GDP的2%)將其國有化,來支持其結構調整。IMF研究小組的一系列壓力測試結果表明:規模最大的幾家銀行資本充足,有足夠強的盈利能力能夠承受經濟條件進一步惡化。但有一批銀行最為脆弱,且最需要政府支持。這些銀行大多已經被其它有償付能力的機構收購,或是處在結構重組的不同階段。
房產泡沫之疾
十年過度舉債之后,西班牙正在經歷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痛楚。其建設和房地產貸款占GDP比重從1992年的10%激增至2009年的43%,2011年底這一比例約為37%。針對日益加劇的風險,西班牙銀行沒有積極調動國內儲蓄,而是在全球資本流動性充盈和低利率時期,大量尋求外部融資。
起初,全球金融危機對西班牙沖擊相對和緩。西班牙銀行業憑借其較為雄厚的資本和準備金挺過第一波沖擊。但是,與很多發達國家銀行一樣,其失去了批發市場短期融資的青睞。在危機的開始階段,西班牙當局采取措施幫助銀行融資而不是直接注資,這與歐盟的政策一致。
在建設和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驅動下,西班牙銀行業不良貸款持續增加。而銀行資產質量繼續惡化,加劇了信貸緊縮。銀行收回的抵債資產也有所增加,約占貸款總額的3.5%;同時銀行對私企的信貸增長開始急劇下滑,甚至變為負值,折射出西班牙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放貸標準趨嚴、風險成本增加的窘境。在惡化的融資環境下,西班牙銀行變得更加依賴歐洲央行。
而最近政府的措施旨在處理這些軟肋。2012年5月西班牙做出決策,針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大幅提高貸款損失儲備金率(從7%升至30%),將為這類投資組合未來的潛在損失提供適當保障,預計資本充足且房地產風險敞口較小的銀行,才能達到這些要求。
一波又來侵襲
然而,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二輪沖擊對西班牙來說,影響十分嚴重,經濟重陷衰退(預計2012年GDP下降1.8%),失業率高達24%并繼續攀升。市場前景充滿挑戰:預計會有大規模財政緊縮,市場擔憂繼續,如地方財政困難將導致主權債務危機進一步擴張,房價持續下跌,大量銀行和私企減持債務。
為了應對危機,西班牙當局實施銀行業重組和資本調整計劃,制訂更為嚴格的最低資本要求,鼓勵上述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三階段正在繼續,焦點在主權債務市場。而主權評級與銀行系統信用評級緊密關聯,二者相互影響。經濟環境不利導致公司和家庭資產負債表的風險增加,進而影響銀行業的穩健發展。
西班牙當局已經意識到銀行業改革的緊迫性。除非無法生存的銀行得到妥善處理,否則那些經營狀況良好的銀行,也將繼續在緊縮政策和更高融資成本環境中掙扎。這將延緩國內信貸重新增長步伐,最終影響經濟復蘇。遲到的調結構
銀行業在西班牙金融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并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其最大的五家銀行資產即占銀行業總資產的70%以上。相比之下,非銀行金融部門的增長跟不上國內和歐盟其它國家銀行業的增長,只占金融部門的一小部分。而儲蓄銀行部門正在經歷一次重大結構調整,作為重組和鞏固銀行部門的必要改革,西班牙政府通過干預、合并、接管等一系列舉措,將45個儲蓄銀行合并為11個。
然而,即便經過有力的鞏固和損失確認,西班牙銀行業想要在海外“批發融資”市場上獲得資金支持,仍然十分有限。由于宏觀經濟環境不佳,其銀行可能在其貸款組合上遭受進一步的損失,尤其在房地產和建設部門;而市場對于其主權債務和銀行風險預期的惡化,都將為西班牙銀行帶來更大的融資壓力。
在艱難環境下,銀行部門的結構調整起初進展緩慢。經濟危機的深度和持續時間,還有銀行部門的潛在損失,尤其是與房地產部門風險相關的損失,開始時都被低估了。儲蓄銀行的機構框架和復雜的管理安排使改革更加遲緩。一些案例中,實力薄弱的機構僅僅是被合并成規模更大的薄弱機構。
歐洲央行提供的三年期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短期內已經顯著地緩解了西班牙銀行面臨的嚴峻形勢,但同時也增加了銀行業與主權風險之間的關聯。盡管西班牙銀行,尤其是規模最大的幾家,過去能夠充分利用批發市場短期融資的機會窗口籌措資金,例如在2012年初時那樣;但其進入市場的成本卻仍然很高,這反映出銀行業風險與主權風險聯系愈發緊密。
在此背景下,西班牙銀行已從歐洲央行大規模提款,重新籌措金額約達總資產的11%,這些資金將大多用于“防御”:替代短期的回購基金、償付債務、購買主權票據以及構建預防性現金緩沖。救助的政治學
在目前的應對中,西班牙當局采取的策略,是讓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分攤負擔。國家設立銀行有序重組基金(FROB),促進財政資金通過該渠道注入,而私人資金則是通過存款擔保機制驅動,即存款擔保基金(FGD)。
2011年起,大量的資金成本,例如對羸弱銀行的資金支持或資產保護機制等,已經通過該基金將負擔轉移至業界。這點雖然值得贊揚,但如果相應時期內處理成本過高,以至于行業無法承受,就可能波及到那些健康機構的生存。危急中可能需要臨時的財政資金注入以維持金融穩定,但機制必須經過良好設計,以使得事后能收回。
對于這些金融安全的機構,其治理安排需要仔細審查,以避免利益沖突。
而強有力的制衡機制,能夠進一步改善金融機構的管理,避免從眾心理。監管機構通過吸收跨部門的成員,可以促進機構間的協調和信息通暢。然而,這種系統應該通過加強彼此制衡進行平衡。例如,存款擔保基金和銀行有序重組基金的管理,可以通過吸收經濟部、財政部以及西班牙銀行的成員以達成平衡,包括當局任命的主管和其他獨立成員。這樣能夠聽到更多觀點,而考慮多方意見后的決策會更加明智。
在中期,應對危機的制度框架需要進行調整和精簡。銀行有序重組基金和存款擔保基金這兩大金融機構,在不同領域承擔各自要職,但是它們的權力和組織結構也有很多相似點。未來需要定義他們運作和融資中的角色。制度和運營的框架,必須保障危機管理和解決中采取及時有效的行動,還需要安排適宜的問責制度。西班牙銀行應該繼續密切參與決議過程,而西班牙政府要保持中心指揮地位,維護金融穩定。
【短評】
目前的歐債危機有兩個層面,包括主權債務危機和銀行業危機,市場和政府在其中是我中有你的。如果此前西班牙銀行改革能夠果斷高效,那么今日的政治決策可能不會如此艱難。而政府去年11月執政以來一直堅持無需歐盟救助銀行,其過度自信或是猶疑不決加劇了危機的演進。
金融界的用詞講求“時尚”,近年來時髦提法包括批發銀行、零售銀行、私人銀行和影子銀行等等。這其實是類比“百貨公司”,按業務類型對銀行的一種分類,背景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放松金融監管的潮流。
雖然中國的銀行籌資更依賴存款的“零售市場”,房地產是否像西班牙那樣存在泡沫也爭論不休。但至少在影子銀行等問題上,其同樣在通過“批發市場”借入期限非常短、流動性高的資金,然后從事貸款或投資房地產,杠桿率遠高于銀行,無規范無保險。西班牙的教訓與應對,仍然值得今日中國借鑒。(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編譯/邱妤茜 史晨 史晨系本刊研究總監,實習記者馬巖、蘇東睿亦有貢獻)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