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中歐雙方艱苦、細致的談判,中國光伏產業代表與歐委會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得到了28個歐盟成員國一致支持的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協議,將于8月6日起實施。該價格承諾體現了中方絕大多數企業的意愿,使中國光伏產品在雙方協商達成的貿易安排下,繼續對歐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場份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建認為,這次光伏的爭端解決可以說是一個嘗試,以后這種技術層面的談判加上高層之間的磋商將會成為中歐之間溝通的新模式。
崔洪建向中國日報網闡述了如下觀點:
光伏的爭端能夠這么快的解決,首先是雙方利益攸關,中歐雙方處在一個產業鏈上,只是分工不一樣。在歐盟內部也有兩種聲音,歐委會必然不能只聽一種聲音。其次,雙方在溝通方面展現了更多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歐盟和中國的高層有溝通,這次光伏的爭端解決可以說是一個嘗試,以后這種技術層面的談判加上高層之間的磋商將會成為中歐之間溝通的新模式。目前看來這種模式在雙方中間是有效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為這種新的模式指明了方向。最后,歐盟內部有分歧,歐委會最終還是需要成員國支持的。
光伏爭端的解決對于中歐雙方都有好處。德古赫特說的很清楚,一方面要確保歐盟產業的安全,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讓成本上升太快。對于中國來講,一方面為有實力的光伏企業維護了權益,另一方面對于中國之前因為快速發展而產能過剩的行業來講提供了提升換代改革自己的機會,起到了倒逼效應,可以使得一些有實力、有核心技術的光伏企業做大做強,提高競爭力,而不僅僅是靠低價競爭。
對于中歐未來的摩擦,中歐雙邊貿易量這么大,以后的摩擦不僅僅是貿易方面的,還會有產業上的摩擦。中歐貿易摩擦將不再是單純的價格、關稅方面的爭端,正在向產業方向發展,以后中歐貿易摩擦將是常態化,貿易摩擦本身將向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發展。比如,電信行業,歐盟對中國產品發起了調查。中國的高端機床現在開始出口歐洲,以后也很可能面臨摩擦。有摩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與時俱進的協商機制,光伏爭端中所展現的這種談判機制以后可能升級,就是把技術層面的談判和高層的磋商結合起來。
中國市場對于歐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這次光伏爭端中,我們可以看到支持歐委會對中國采取強硬措施的,大部分是和中國有貿易逆差的;而反對的國家基本是和中國有貿易順差的,比如德國,不僅僅是歐盟的重要經濟體,而且常年對中國有大量順差,再比如英國雖然貨物貿易對中國是逆差但是服務貿易對中國有絕對的順差。這就說明他們相對中國有競爭優勢,所以還是看重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的,中國首先是人口多,其次是收入水平和購買力在不斷提高。對于目前對中國有競爭優勢的這些國家來講不會為了光伏的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
當然,中國也不懼怕歐盟的貿易摩擦,中國也有應對的策略。應對貿易摩擦應該有策略,一方面大家要有共識,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相應的對策,比如多晶硅調查,盡管金額沒有光伏案件那么大,但是這可讓雙方看到大家在這個產業上的契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讓歐委會內部產生了分裂。再比如葡萄酒,雖然金額也不大,但增長潛力很大,歐盟未來葡萄酒的市場還是在中國。
(來源:中國日報網財經時評員 王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