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半的病人死于我們事實上已經知道療法的疾病,下面這個辦法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這個令人尷尬的現實,而且它幾乎無需任何成本。”
——塞巴斯蒂安·馬拉比(美國外交協會莫里斯·格林伯格地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
我最贊同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讓·朗茹維提出的想法,盡管這個想法沒有受到充分的賞識。因為他的這個提議可以改善貧困國家的藥品流通,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成本。它也不像其他拯救世界的方法,因為它不會受到條約、峰會或者是復雜的國際合作的束縛。
事實上,在過去5年的時間里,我們這個世界已經在獲取藥品途徑的兩個領域取得了進步。這一方面體現為疫苗問題的改善。盡管預防如脊髓灰質、黃熱病、乙肝這些疾病的疫苗早就開發出來了,但問題在于貧困國家無力支付購買這些疫苗的費用。在上世紀90年代,廠商也已經停止生產一些疫苗。解決消費能力不足的辦法聽起來代價昂貴,但從概念上來說很簡單:在比爾·蓋茨基金會的領導下,一些捐助者已經開始設立購買疫苗的基金會。
另一方面進展則體現為制藥公司為窮人研發疾病新療法的動力。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藥品進展關注的都是富人的健康問題。在1975年到1997年間,登記注冊的1233種藥物中只有13種以熱帶疾病作為治療對象。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于推行“預先市場承諾”,也就是說捐助者同意按一定價格和一定劑量購買一種能夠治愈窮人疾病的藥品。這種“預先市場承諾”在今年2月已經得到落實,有捐助者表示,他們會購買治療肺炎球菌的藥品,這種導致肺炎和腦膜炎的疾病每年要奪走160萬人的生命。
對于心臟病、癌癥、糖尿病這些疾病,制藥公司有足夠的動力來研制新藥,但是那些貧窮的病人卻很難得到這些藥品。這些新藥受到專利權保護,而按照美國貿易政策,發明這些新藥的公司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也可以享受壟斷待遇,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窮人沒人可以支付得起。
按照朗茹維的想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便是修改美國的專利法。制藥商若要在美國市場受到專利保護,它就必須僅以每年不超過1000美元的專利費放棄它在發展中國家的專利權。這并不傷害制藥公司的積極性,因為它們仍然可以在富裕的市場保持壟斷利益。事實上,制藥公司放棄在貧窮國家的專利權對它們來說根本沒有影響,因為這些療法本來在窮國就沒有市場。
朗茹維在6年前提出了這個設想,當時關于“預先市場承諾”的想法剛剛付諸行動。盡管如今“預先市場承諾”早已變成現實,但是朗茹維的想法卻遲遲沒有得到落實。這是因為首先,制藥公司不想聽到任何弱化它們知識產權的提議,即使這些產權對它們沒有任何價值。其次,關注全球健康的比爾·蓋茨基金會錯誤地假設心臟病這類疾病在貧困國家很罕見。
至于我所欣賞的朗茹維,他在2005年患上了一種少見的癌癥,最終在兩年前去世。罕見的疾病不能吸引制藥公司的投資,因此治愈它們的辦法也變得罕見。這樣的邏輯,朗茹維比誰都了解得更為透徹。
(編譯:江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