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評論版將于9月13日刊發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崑的文章,指出中國非常希望借助APEC這一平臺在促進亞太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全文如下:
今年是胡錦濤主席第五次出席APEC非正式領導人會議,每次都成果豐碩,足見中國對APEC這一地區合作平臺的重視。中國廣泛、積極、富有成效地參與APEC等地區合作機制,被國內外一些知名戰略家視為“中國大戰略的成功組成部分”。
APEC在中國參與的諸多地區合作多邊機制中具有如下重要性:一是跨度最大,范圍最廣,多樣性最強,它橫跨太平洋,涵蓋東北亞、東南亞、北美、拉美和大洋洲,未來還有可能加入南亞,目前的21個成員充分體現亞太多樣性。二是歷史最長,從1989年創建至今已經18年,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則興起于1993年,是亞太地區各種峰會的老資格。三是層次最高,多為國家元首參與,增加了領導人交流溝通的機會。四是強調成員平等,輪流主辦,能充分調動成員的創造性,積極性,自主性。每個主辦國都有直接引導APEC走向的可能。
但在許多學者和官員看來,APEC的缺陷幾乎與它的優點一樣多:一是亞洲地區越來越多的合作機制沖擊APEC。十幾年來,各種層次的區域合作蓬勃興起,尤其是10+3與東亞峰會的興起被認為正在削弱APEC的作用。二是組織成員越來越多。APEC從1989年成立時的12個成員,發展到21個。眼見10年期限已到,擴收新成員的任務又來,目前印度等重量級國家申請加入該組織。三是目標越來越寬泛。APEC最早的功能是經濟合作論壇,但它不斷“安全化”。四是議題越來越多。峰會、部長會、高官會、各級別的工作會不斷,來自各領域的新鮮建議不絕。大量新議題尚未充分討論和落實,更多的“新新議題”撲面而來。五是APEC的緩慢進展不能滿足其所承載的過高期望。因此,很多學者都認為APEC是清談館,不可能實現機制化,沒有任何實質性成果。六是目前歐洲、美洲、亞洲的地區合作都進入反思期和調整期,APEC進程自然也受到影響。
由此可見,APEC的自身發展有深刻的矛盾性。一些學者甚至認為APEC正在走向衰亡,但筆者更傾向于中國應繼續推動APEC進程。因為APEC廣泛、松散、平等、非強制、自愿等原則最適合亞太特色,也最適合全球化的特點,也最有利于中國。
首先,APEC是中國提供亞太思想的平臺。APEC能讓中國以全球視野關注亞太,在充分考慮亞太利益的情況下提出中國的亞太思想。江澤民同志曾多次與會,提出多種符合時代特征和亞太特點的思想。胡錦濤主席五次出席APEC會議的演講,也提出合作共贏、中國的發展是亞太的機遇,和平發展、和諧亞太、可持續發展等為亞太所接受的理念和思想。
其次,APEC是中國提出亞太主張的平臺。中國已經學會借助地區合作舞臺增信釋疑,表達主張,推進合作。胡錦濤主席在今年的APEC會議上更是就當前世界影響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會議的《悉尼宣言》納入中國關于森林恢復與管理網絡的倡議。這就使中國的倡議轉化為亞太共識和亞太利益。
第三,APEC是中國協調各種地區合作機制的平臺。APEC既包括中國,也包括美國。隨著東亞合作的興起,美國越來越擔心被排除在太平洋之外,因而于去年APEC峰會上提出亞太自貿區的設想。但包括WTO總干事拉米在內的許多人士都認為,亞太自貿區不現實,一些APEC成員甚至明確反對。胡錦濤主席在會上強調“建立亞太自貿區是個長期的、逐步的過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清楚。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努力,繼續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并就有關問題包括亞太自貿區的遠景問題進行研究。”這表明中國對亞太自貿區的一種走中道的看法,既看到它目前的不現實性,又在積極為它長遠實現創造有利條件。以中國的分量,做這種協調性工作,有舍我其誰的氣魄。
胡錦濤主席提出,“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參與亞太合作的出發點和目標”。盡管APEC面臨多種困難,但它仍發揮著連接太平洋合作的使命,中國應與其它APEC成員一起繼續努力在這個平臺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