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平 新華社高級記者。曾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稱號。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采訪林強,冒著被傳染的危險行走于“麻風村”阿布洛哈村懸掛在萬仞絕壁之上的半米寬羊腸小道;采訪陳德華,攀援在海拔4700米四川涼山的橫斷山脈曲爾山,那里的巉巖絕壁平均落差2000米,坡勢陡峭達60度,大雪漫飛,飛鳥難上;采訪王順友,顛簸在極為危險的郵路,山路只容一人通過,一面危崖,一面深淵……
張嚴平,新華社高級記者,她在窮山惡水中跋涉,百步九折。在記者同行受難而退,在“文字記者全部撤退”的硬命令前,她經常再三懇求,堅持進行采訪,所以她經常是唯一走到最后的文字記者和女記者。多年來她從沒有享受過休假,經常晚上九點到十點才能吃飯,寫稿到通宵是常有的事。所以她經常能夠走入被訪者的世界,她的筆墨常常能觸及被訪者最柔軟的內心,她的文字總是道盡人世滄桑,《愛因信仰而璀璨》、《永遠的向日葵》、《山溝溝里的共產黨人》等通訊感動了無數人,《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更是感人至誠,榮獲2006年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好的采訪是好文章的一大半。”張嚴平深信這個道理,“用腳采訪”,是她一直身體力行的理念。她說自己想一輩子都做記者。
“了解一件事不難,但要了解人的內心非常不易。寫人物通訊,不了解這個人的內心,不能感知他的世界,就算知道他的故事,也都是流離的,沒有生命力。當你置身于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之中,不用言語就能體會他的一生。”很多采訪以后,被訪者喜歡管她叫“張大姐”,把她視為知己,因為“她最懂得我心頭”。
作為中央媒體記者,張嚴平有很多機會采訪達官名流,然而她卻獨獨偏愛那些普通卻不平凡的“草根”人物。她堅信,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愛生活的記者,才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記者,“平凡人物更能深刻地反映真實的社會,不了解老百姓,你永遠不懂中國的本質,他們是最有智慧、最有力量的人。”陸幼青、汪洋湖、張云泉、王順友、白芳禮、林強,她描寫了很多背負著重任的最堅韌的民族“脊梁”,從他們身上挖掘出人性的光輝,而這些也與她自己的理想產生共鳴。
“每走一次路,我就經歷一次生死,感悟一種生命狀態。不再年輕的時候,我才從采訪他們的過程中,體會到我的成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我把他們當成我的鼓舞,他們的努力,也證明了我所追求的理想是存在的。對于他們,我真的很感恩。”話到最后,張嚴平的眼角泛出不易察覺的淚花。(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