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于當地時間8月3日晚11點45分左右(北京時間8月4日凌晨3點45分左右)因心臟衰竭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9歲。索爾仁尼琴的妻子娜塔麗婭·安德烈耶夫娜說:“他度過了艱難但幸福的一生?!?/p>
***八年勞役一作成名
索爾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那時“十月革命”剛發生一年。他的父親曾在沙俄軍隊中供職,戰死在德國,母親系中學教員。由于他是個遺腹子,童年全靠母親的微薄薪水維持生活。
1924年,索爾仁尼琴隨寡母遷居到頓河上的羅斯托夫市。在這里,他讀完了中學,考入羅斯托夫大學的數學物理系,194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與此同時,作為莫斯科大學的函授生,他在攻讀文學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衛國戰爭時期,索爾仁尼琴應征入伍,當過炮兵連長,并因作戰有功,兩次獲得勛章,后升至大尉軍銜。1945年2月,他在東普魯士的前線被捕,按他本人的說法,是因為在與友人通信中“批評斯大林”而“案發”被捕的。內務人民委員部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判處他8年勞改。刑滿后,他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1957年他終于被宣布“無犯罪事實”并恢復名譽。此后,他定居于梁贊市,在一所中學里任數學教員。在擔任教學工作的同時,他從事文學創作。
1961年,索爾仁尼琴把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中篇小說《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投給《新世界》雜志,主編特瓦爾多夫斯基看到小說之后預感到一位大師的誕生,但不敢擅自刊登這篇蘇聯文學中第一次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作品。特瓦爾多夫斯基設法托人把小說轉給了赫魯曉夫。赫魯曉夫曾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要求委員們表態同意該書出版,雖然當時許多人沒有表態,但是赫魯曉夫還是下令出版該書。
1962年11月,《新世界》雜志出版了這篇小說,特瓦爾多夫斯基在“代序”中說:“它意味著一個新的、獨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進入了我們的文壇……它說明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沒有什么領域或現象不能給予真實的描寫?!焙蒸敃苑蛞部洫勥@部小說是“從黨的立場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實情況的作品”。
這部處女作轟動了整個蘇聯,并在文藝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此后,蘇聯文壇描寫斯大林時代勞改營、流放地、囚車和監獄的作品便大量產生。索爾仁尼琴也于1963年連續發表了3部這類主題的中短篇小說:《克列切托夫卡車站事件》、《馬特遼娜一家》、《為了事業的利益》。 1963年,聲譽在蘇聯達到頂峰的索爾仁尼琴加入了作協。
***人生轉折毀譽兩極
在某種程度上,索爾仁尼琴在蘇聯文壇是由赫魯曉夫一手捧紅的,但隨著1964年赫魯曉夫的下臺,他的處境日益艱難,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開始受到公開批判。
但索爾仁尼琴并沒有因為“風頭緊”而收斂鋒芒。在1967年5月的作代會前夕,他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取消對文藝創作的一切公開和秘密的檢查制度”。隨后,他更頂著風口浪尖在西歐出版了《癌癥樓》和《第一圈》。其結果幾乎是災難性的——1969年,他因在國外發表“反蘇”作品被開除出蘇聯作協。1970年,他參加了蘇聯物理學家薩哈羅夫發起的“人權委員會”,并成為“持不同政見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當索爾仁尼琴漸成當局眼中釘的時候,他在世界文壇卻聲譽日隆。1970年,因為“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代所具有的道義力量”,索爾仁尼琴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蘇聯當局明確警告索爾仁尼琴說:出去后就別想再回國。于是他不得不致信斯德哥爾摩,出于個人原因放棄領諾貝爾獎。
不過,索爾仁尼琴最著名的作品、長篇小說《古拉格群島》(第一卷)是在1973年才出版的。此書對前蘇聯勞改營作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既有大量材料,又有具體形象,讀時讓人感到整個國家都充滿監獄式的氛圍?!肮爬瘛?“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縮語)一詞也從此不脛而走,傳遍世界。他在這部自稱為“文藝性調查初探”的巨著里寫道:“獻給生存下來的諸君,要敘述此事他們已無能為力,但愿他們原諒我,沒有看到一切,沒有想到一切,沒有猜到一切。”這部巨著為他贏得了“俄羅斯的良心”的稱號,后來也有人認為這作品顛覆了前蘇聯的道德基礎,才導致人心瓦解,不可收拾。
***流亡西方不當順民
國際知名人士的頭銜并不能為索爾仁尼琴提供庇護。1974年2月13日,他因叛國罪被捕,并被剝奪蘇聯國籍,驅逐出境。他從聯邦德國、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國,同年10月,美國參議院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1976年,索爾仁尼琴定居在佛蒙特州的卡文迪什小鎮,自此以后很少離開這里,集中精力進行創作,他稱在這里生活的18年是自己一生中最高產的時期。
有人說,索爾仁尼琴的聲譽來自對蘇聯的批評,他作為“鐵幕”以西的政治工具而被過度吹捧。但事實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國的優待,索爾仁尼琴依然像自傳《牛犢頂橡樹》中的“牛犢”那樣,在鐵幕那邊橫沖直撞,并不因在西方獲得的巨大聲譽而放棄對它的批評。
1978年,索爾仁尼琴在哈佛大學發表著名演講,他并不認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著普世價值。在他看來,西方文化本身是虛弱而墮落的。同時,索爾仁尼琴還堅持認為俄羅斯文化與西方文化并不相同,俄羅斯文化有其主體性,俄羅斯也不應簡單照搬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而需要一個適應其歷史和傳統的制度。
2007年7月,索爾仁尼琴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的專訪時還談到了北約轟炸南聯盟后俄羅斯人對西方看法的轉變。“過去人們通常將西方國家視為‘民主騎士’,但這種幻覺已經一去不復返,人們很失望地看到了西方國家政策中隱藏的實用主義、刻薄、自私。對俄羅斯人來說,這是一次深刻的覺醒,從前的幻覺一下子粉碎了?!?/p>
***回國定居批判不止
1991年蘇聯的解體為大批流亡人士帶來了命運轉折的機會。索爾仁尼琴被禁的作品陸續在國內出版,1994年,他結束20年海外流亡生活,回到俄羅斯。
索爾仁尼琴回國后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以前一樣,他既沒有和共產黨人達成合作,也不買當權者的賬,繼續保持政治批評家本色,對邀請他回國的葉利欽也相當藐視,在媒體上公開指責他的經濟改革措施,批評當局腐敗無能、容忍寡頭攫取國家財富,稱葉利欽的統治是俄羅斯歷史上三大混亂時期之一。
在接受《明鏡》周刊專訪時,索爾仁尼琴這樣評價葉利欽:“他努力使國有財產盡可能快地轉入私人之手,他聽任俄國的財富毫無阻攔地受人掠奪。為了得到地方諸侯的支持,他直截了當地要求實行分離主義,促使通過了使俄羅斯國家四分五裂的決議。這就剝奪了俄國的當之無愧的歷史作用和它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西方則報之以大聲喝彩?!?/p>
因此,當葉利欽授予索爾仁尼琴俄羅斯最高榮譽勛章時,他拒絕接受。他說:“我不能接受一個把俄國帶到毀滅邊緣的國家政權的嘉獎?!?000年,葉利欽下臺,當時索爾仁尼琴認為應該起訴他。
***普京登門官方認可
2000年,普京正式接任俄羅斯總統之后,他和索爾仁尼琴的關系一開始也并不好。2002年,索爾仁尼琴批評普京在打擊寡頭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不過,兩人的關系逐漸融洽起來,這主要是因為兩人的觀點在很多方面相同。一方面,普京贊同索爾仁尼琴對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批評以及俄羅斯文化應自立于西方的觀點,另一方面索爾仁尼琴也贊賞普京為俄羅斯的復興做出的努力。
正因為如此,2007年6月12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文化教育領域杰出貢獻國家獎頒給了索爾仁尼琴。普京在頒獎典禮上說:“全世界成百上千萬人把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名字和創作與俄羅斯本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的科學研究和杰出的文學著作,事實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祖國。”
頒獎典禮結束后,普京還臨時決定前往莫斯科郊外的索爾仁尼琴家中,拜訪由于健康原因無法去克里姆林宮領獎的作家。普京對他說:“我想特別感謝您為俄羅斯所做的貢獻,直到今天您還在繼續自己的活動。您對自己的觀點從不動搖,并且終生遵循。”
總結自己的一生,索爾仁尼琴在《牛犢頂橡樹》中說道:“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聲講出真話。我一生的追求就在于沖破阻攔而向公眾公開講出真話?!?/p>
***多國元首表示哀悼
索爾仁尼琴病逝后,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杰夫和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先后向索爾仁尼琴家人發去唁電,表達慰問。普京在唁電中說:“索爾仁尼琴的逝世是對全俄羅斯的沉重打擊。我們為我們有索爾仁尼琴這樣的同胞和同時代人感到驕傲。他堅強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內在人格魅力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的創作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及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將成為我們的學習榜樣。我們要學習他真正的自我犧牲精神及為人類、為祖國、為追求自由、公正和人道理想而無私奉獻的精神?!?/p>
索爾仁尼琴生前曾批評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政治幼稚、缺乏經驗和缺乏對自己國家責任感”,但戈爾巴喬夫在接受國際文傳電訊社采訪時卻對索爾仁尼琴作出高度評價。他說:“直到他(索爾仁尼琴)生命最后的時光,他依然在奮戰,不只是為了俄羅斯的過去,也是為它的未來,為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p>
白宮發言人戈登·約翰德羅4日代表總統布什對索爾仁尼琴的病逝表示悼念。約翰德羅說:“對于這樣一位追求自由的作家的逝世,總統非常悲痛,他向索爾仁尼琴的家屬表達了哀悼?!?/p>
法國總統薩科齊4日也向剛去世的俄羅斯文學家索爾仁尼琴致意,贊揚他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良心之一”,是“異議的化身”。他在聲明中說:“索爾仁尼琴的不屈不撓、個人理想以及長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為繼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傳奇人物。他完全有資格進入世界偉人殿堂,我對他表示深深的緬懷?!?(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