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英美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月24日,美國首顆用于觀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嗅碳”衛星在升空時出現意外,運載火箭的整流罩沒能與第三級火箭分離。據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最新消息,這顆衛星已經在南極洲附近海域墜毀。
***衛星資料
據悉,這顆“嗅碳”衛星每16天繞地球一圈,可采集到約800萬個關于二氧化碳地理分布的數據,為環境研究提供大量科學依據。美國發射該“嗅碳”衛星旨在改善當前的氣候研究模型,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溫室氣體的來源和分析導致氣候變化的污染物,以及森林和海洋能吸收多少溫室氣體等諸多問題。今年1月,日本已經成功發射世界第一個監測全球氣候變暖的衛星。
而美國發射的這顆“嗅碳”衛星重約986磅(約447千克),按原定計劃本應在距離地球兩極地區約400英里(645公里)的軌道上運行。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最低為2年,共耗資2.78億美元。
***事故經過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布的聲明,這顆衛星在北京時間2月24日17點55分從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金牛座”XL運載火箭升空,從點火到第一、第二級分離都順利完成。火箭二級分離結束后7分鐘,地面控制臺發出整流罩分離的指令,但沒有看到任何回應。這意味著,整流罩沒能按預期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美國航空航天局網站的即時文字直播稱:“似乎出現了發射意外,我們正在等待進一步的信息。”大約兩分半鐘后,官方正式聲明稱整流罩沒能與火箭分離,即時文字直播隨即中止。航空航天局的解說員喬治·迪勒在直播節目中說:“今夜我們沒有取得發射成功。”
美國航空航天局隨后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本次發射事故的具體細節。據美國媒體的最新消息,在記者會上,負責火箭制造的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代表布倫瑞維勒透露:“衛星已經在南極洲附近的海域墜毀……毫無疑問,這對科學界來說是個巨大的失望。我們為這次發射付出了很多心血。”
***事故原理
整流罩是運載火箭的重要組成部分。火箭在大氣層升空期間,整流罩保護衛星不受氣動力、氣動加熱、溫度和濕度驟變、聲振和煙霧等有害環境的影響。當運載火箭飛出大氣層后,“完成任務”的整流罩將啟動分離系統,與運載火箭分離,并送衛星“減負”進入預定軌道。有專家指出,整流罩與火箭分離是衛星進入軌道之前的重要環節,一旦出現故障補救措施非常有限。如果是軟件有問題,地面控制臺可以再次發出指令要求分離。如果出現“硬傷”,問題基本無法得到解決,衛星無法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宣告失敗。
據悉,這已不是“金牛座”火箭第一次出問題。2001年9月,一枚“金牛座”火箭從范登堡空軍基地攜一顆高精度成像衛星升空,但升空不久火箭第一、第二級分離出現故障,導致發射失敗。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就本次發射失敗成立調查組。
(環球在線:董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