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務委員、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中方首席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顧問唐家璇8月21日在第七屆北京-東京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中國日報攝影)
我很高興應邀出席第七屆北京—東京論壇,今天,中日兩國政經、學術和新聞界的精英會聚一堂,在場既有我多年來的同事、好友,也有不少新朋友,看到各位新老朋友,我感到十分地親切。看到各國各界有那么多的有識之士關心支持中日關系的發展,我深感欣慰。
北京—東京論壇創建六年多來,歷經中日關系的冷暖起伏,始終秉“承坦誠對話、增進理解、促進合作”的宗旨,通過建言獻策,為推動中日關系改善發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和智力支持。論壇在兩國,乃至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為中日之間最為重要的公共交流的平臺之一。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亞洲的未來與經濟重塑中的中日合作”,在當前國際地區格局深刻演變,中日兩國都在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下,這一主題甚合適宜。希望兩國與會人士凝聚智慧,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為進一步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出謀劃策,為中日兩國和亞洲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作為一位見證了近半個世紀中日關系風云變化的過來人,我想結合自己對兩國關系的一些觀察和思考,談談對中日關系發展的看法。
中日關系對于兩國來講都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而且早就超越了雙邊范疇,日益具有國際和地區性影響。我們在運籌發展中日關系時,既要立足雙邊,把握兩國各自的發展趨勢,又要放眼世界,把中日關系放在地區和全球的大視野中加以審視,順應時代潮流,牢牢地把握住兩國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
——運籌發展中日關系,要把握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共產黨剛剛隆重紀念了建黨九十周年,九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就。歸根結底,中國的成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今年是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二五”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盡管中國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面臨不少難題,但是我們相信,中國將在克服困難,化解挑戰中不斷地前進,中國經濟將繼續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將會保持和諧穩定,中國的發展和壯大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同時,中國基于本身的根本利益,做出了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抉擇,事實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的發展,會給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機遇,而絕不是威脅,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運籌發展中日關系,要把握日本實現重建振興,繼續向前發展的大趨勢?!?11”大地震、海嘯和核泄露三重災難給日本帶來了巨大損失,經濟短期內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大災過去五個多月,我們高興地看到,日本國內災后重建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生產和社會生活基本恢復正常,經濟一度下滑的勢頭也得到初步的遏制。更重要的是,日本已經形成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災區重生,災后重建的思路。我們相信,憑借雄厚的經濟科技實力和應對歷次危機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日本將實現新的發展。日本災后重建將會加快推進,經濟逐步走向復蘇,將為中日深化合作提供新的重要機遇。
——運籌發展中日關系,要積極地把握綠色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息,發達國家債務危機仍在發酵,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氣侯變化、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課題更加突出,世界各國紛紛著眼長遠,將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作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舉措,一場綠色經濟的大潮正在全球方興未艾。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日本也將綠色循環經濟作為災區重建和未來十年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兩國發展戰略存在契合點,而且雙方完全可以做到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
——運籌發展中日關系,要把握亞洲一體化進程的大趨勢。當前亞洲區域和一體化建設蓬勃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本地區的面貌,亞洲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前所未有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日韓合作順利推進,三國與東盟之間的10+1自貿區相繼啟動,中日大力推動東亞金融、糧食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日最近就加速推進東亞自貿區和東亞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建設提出了聯合倡議,受到地區各國的普遍歡迎。在亞洲崛起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中日利益交融政策不斷地深化,合作的空間持續增大。
展望未來,我對中日關系的發展前景是充滿信心的。同時我覺得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兩國關系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兩國政府和有識之士高度重視,并予以妥善解決。
一是政治安全互信不足。這期間既有歷史和地緣政治因素,也有現實利益的摩擦。深層次看,還是一個對彼此發展如何認識的問題,日本眾多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的發展對日本和亞洲的發展是難得的機遇,但有少數人和一些媒體仍未擺脫冷戰思維,熱衷于宣揚“中國威脅論”,主張對中國的發展要加以所謂“規范”和“牽制”這種傾向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對中日構筑戰略互惠關系形成干擾甚至制約。
二是國民感情脆弱。論壇主辦方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剛剛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分別由超過六成的中國民眾和近八成的日本民眾對對方國家缺乏好感,降到了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個現狀令人擔憂,也發人深省。原因固然不少,但是從根本上看,我認為還是兩國政治安全互信不足在社會層面的反映。
三是敏感問題不時突出。眾所周知,兩國間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十分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給兩國關系帶來重大沖擊,成為影響兩國關系穩定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來賓們,朋友們,
今年以來,中日關系不斷地改善發展。日本“311”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國政府、領導人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向日方表達慰問,提供援助,胡錦濤主席親赴日本駐華使館吊唁,這在中日關系史上前所未有。溫家寶總理赴日本出席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專程前往宮城和福島重災區慰問看望受災民眾,并且同日本領導人就加強災后重建等領域合作達成重要的共識。兩國民眾在抗震救災中形成了良性互動,拉近了友好感情,中日關系已經擺脫去年釣魚島事件的陰影,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雙方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出努力,推動兩國戰略互惠關系持續深入地向前發展。
一是著力增進政治安全互信。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時,雙方發表第四個政治文件,明確宣示中日兩國“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相互支持對方的和平發展”。雙方要以實際行動,把這一重要政治共識落到實處,使其逐步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為此,雙方應進一步加強政治、安全對話和交流,就雙邊關系中的重大問題,各自的內外政策,發展走向及時坦誠溝通,增信釋疑,防止戰略誤判。
二是積極打造新的合作亮點。邦交正?;詠?,兩國經貿合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去年雙邊貿易額達到近3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時,中日經貿關系也面臨一些挑戰,主要表現在傳統合作模式后續動力不足,發展勢頭趨緩。日本對華貿易投資在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所占比重正呈下降的趨勢。今年上半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已被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所趕超。中日經貿合作擴展難度擴大,質的提高成為現實課題。這就要求我們提出新思路,推動新合作,打造新亮點。
雙方應大力開展災后的重建工作。中國政府將適時向日本派遣災后重建考察和貿易投資促進團。我們也歡迎日本企業結合國內產業調整和轉型,來中國尋求更大發展。雙方還應該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及高新科技領域,力爭推出大的合作示范項目,引領兩國經貿合作升級轉型。
前幾天,我再次前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中日唐山曹妃甸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進行考察,期間視察了日本JEM株式會社與中方合資成立的海恒吉姆生物有機肥有限公司的施工現場。去年以來,曹妃甸中日生態工業區開始受到兩國各界的高度關注,我曾經專程陪同日本經團聯的米倉和御手洗的兩位新老會長進行考察,整個工業園區地處環渤海地區中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被定為是國家級的循環工業示范區。當前,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曹妃甸中日生態工業園規劃取得了重要進展,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產業項目陸陸續續地開始進駐,包括豐田、馬自達、松田等公司的一些環保項目,前期工作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針對日方關心的問題,當地正在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完善體制機制,研究出臺進一步的優惠政策??偟目矗@個生態工業園兼具“天時、地利、人和”,發展潛力巨大,是兩國著眼未來,開展互利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雙方應不失時機地大力推動,爭取早日取得更大的進展。
三是持續深入地開展人文交流。去年兩國人員往來達到570萬人次,雙方迄今締結有245對友好城市,我認為這些都是中日關系中的寶貴財富,雙方應該充分發揮中日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友城渠道眾多的獨特優勢,官民并舉,加大投入,積極地擴大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要持之以恒地開展人文交流與青少年交流,要著眼長遠,研究建立青少年交流的長效機制,不斷地增進兩國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雙方還應努力發揚共同的文化價值理念,用好現代流行文化和創意產業合作這些抓手,大力開展動人心弦的人文交流活動,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不斷地拉近彼此的感情距離。
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兩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在這方面責任尤其重大,而且也是責無旁貸,應該多向兩國民眾提供積極、正面、客觀的信息,幫助本國民眾客觀、全面、正確地了解對方,兩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之間也應該加強各種交流,真正地成為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和溝通兩國人民心靈的橋梁。
四是慎重、妥善處理敏感問題。作為交往密切的近鄰,中日間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分歧,在戰后,中日關系重建,改善和發展的過程中,雙方也曾經遇到過嚴重的困難和重大的障礙。但是,兩國老一輩的政治家們,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妥善確實地處理了有關問題,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借鑒。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十分敏感的問題上,必須要著眼兩國關系大局,面向未來,遵守迄今達成的諒解和共識,并堅持通過對話協商,慎重妥善地加以處理。當前尤其是要加強海上危機的管控,盡早建立完善海上危機管理機制,避免突發事件嚴重干擾,甚至沖擊兩國關系大局的穩定。
來賓們、朋友們,最近日本政局的變化受到廣泛關注,我想強調的是,不管日本政局如何演變,中日關系的重要性不會改變,中方高度重視中日關系,堅持中日友好的政策也不會改變,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世代友好的心愿更不會改變,中方將同日方一道,堅定不移地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系。
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對兩國關系意義十分重大,雙方應該官民并舉,通過舉辦一系列有意義的紀念活動,推動兩國關系取得新的更大發展。我衷心期待在座各位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有關活動中來,繼續為中日關系的發展貢獻智慧、發揮力量。
最后,請允許我對論壇主辦方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的盛情邀請表示感謝,衷心祝愿第七屆北京—東京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