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奧巴馬打著“變革”的旗號入主白宮;4年后,他以“前進”為口號向第二個任期發起沖刺。2012年美國大選與2008年相比有何不同?“奧羅”之戰,又體現出當今美國社會的哪些特點?
經濟議題分量上升
回顧2008年,美國受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沖擊,小布什執政時期發動的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更大損美國元氣,使其內政外交均陷入低谷。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奧巴馬以其年輕俊朗的形象、出色的辯才和政治雄心,迎合了一大批年輕選民的求變心態,并順利擊垮對手問鼎總統寶座。如今四年過去,奧巴馬的努力雖使美國的整體實力爬出低谷,但經濟復蘇的步伐仍較緩慢,因而引發選民不滿。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吳心伯概括道:“如果說2008年,美國民眾認為國家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問題,那么2012年,民眾大體認可這種方向,但抱怨提振速度太慢。所以奧巴馬以‘前進’取代‘變革’。”
這一社會心理從兩次大選的議題上也能反映出來——2008年,無論輿論所向還是大選辯題,既側重經濟治理,也關注安全領域;而隨著阿、伊兩場戰爭進入收尾,以及包括本·拉丹在內的多名“基地”頭目被擊斃,今年大選選題已全然轉向經濟領域。三場大選辯論中,只有第三場涉及外交政策,且兩位候選人實質分歧不大。這些都預示著,“奧羅”誰在經濟治理上能說服選民,誰的贏面將更大。
選民分化影響選情
選民結構的變化也令本次大選相比上屆呈現出更大的懸念。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孫哲認為,選民分化加大,中間選民擴大,是本屆大選與上屆相比最大的變化。2008年,美國雖也處于意見分裂之中,但“極化”明顯,支持民主、共和兩黨的比例均為40%到45%,中間選民僅過10%。而本次選舉,兩黨的“選民基本盤”在35%左右,中間選民高達約30%,這意味著“奧羅”需花更大力量爭取他們的支持。
兩黨的力量亦此消彼長:從2008年到2010年,堅定支持民主黨的州從30個減少至14個,其中有些被共和黨收入囊中,共和黨更在2010年贏得中期選舉。此外,奧巴馬失去了許多白人選民的支持,而他們占美國總人口的35%;他雖贏得部分拉丁族裔選民的支持,但其人口只占10%左右。本次選舉中,共和黨能確保的選舉人票和上次差不多,但奧巴馬能確保的選舉人票則比上屆365張的得票少了很多,有160多張票的流向不確定。
至于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得不提及四年來奧巴馬的施政。從經濟政策來說,選民認為奧巴馬數千億美元的 “救市”沒能改善經濟,55%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比4年前差了。從金融監管政策而言,奧巴馬的舉措得罪了華爾街集團的利益。再從醫改政策來說,該政策乃是將富人和中產階層的稅收作為資金來源,“劫富濟貧”的做法飽受相關階層的非議。因此,支持奧巴馬的獨立選民的流失,促成“奧羅”之戰膠著的均勢狀態,加之相比2008年老態龍鐘而缺乏行政管理經驗的麥凱恩而言,相對年輕的羅姆尼具備執掌馬薩諸塞州的出色政績,其有別于保守派共和黨人的相對自由的思想和從商背景,也為他贏得了不少選民。
競相炒“中國議題”
本次大選對“中國議題”的渲染炒作,可謂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大選。“奧羅”紛紛拿中國說事,前者對中國產品揮舞貿易保護大棒,后者揚言當選后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在三次大選辯論中,“中國”一詞更被提及50多次,并前所未有地成為獨立辯題。
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的指責往往與其國內經濟話題聯系在一起。這一方面與中國崛起引起美國“不適”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視作競選人造勢的慣用伎倆。
回顧以往競選,對華“嘴硬手軟”的例子并不鮮見,候選人在當選后也未必都會兌現其競選承諾。但是,雖然炒作中國威脅可能是“奧羅”出于競選策略的“假動作”,但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外交策略不“假”,其對中國兩面下注,企圖借力制華的用心也不“假”。隨著中美聯動日益加深,這種“政治投機”不光在選舉期間,在選舉之后也可能嚴重影響中美關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韓磊表示,雖然“中國牌”存在了數十年,但這類競選言論“會給雙邊關系帶來負面影響,給兩國互信帶來毀滅性影響”。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