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華1910年出生于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紹拉浦爾市,兄弟姊妹共有8人。他從G.S.醫學院畢業后不久后了解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情況,于1938年加入了愛德華、巴蘇華等5位醫生組成的赴華醫療隊。
他在給父親的信中說,“這次到中國去,可能要冒生命危險,失去深造機會和職業,但我并不認為這些是損失,所以,我毫不猶豫地提出了申請,并且盡可能突出我的特長,急切的希望被選中。”
決心已定,他于1938年9月到達廣州,并立即要求去前線救援傷兵。
但赴華醫療隊一行在漢口和重慶滯留了四個月。這段時間里,柯棣華一直在為以后的救援準備,他開始學習漢語、鍛煉身體。
“但就在他終于要開始救援工作的時候,他得到了父親的死訊,”柯棣華紀念館館長閆玉凱告訴記者,“盡管他十分悲傷,柯棣華還是決意在不實現救援目標前絕不回去。”
這時候,五人醫療隊的成員也都有了新的中文名字,每人名字的最后一個字都是“華”。柯棣華的名字就是從原名柯棣尼斯改來的。
1939年2月,他們來到革命圣地延安,是首批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醫療援助隊伍。毛澤東、朱德和許多其他領導人熱情接待了他們。
之后,柯棣華和巴蘇華到晉察冀邊區的前線救援。而醫療隊的其他三名醫生因病回國。巴蘇華也在幾個月后回到延安。29歲的柯棣華堅持在前線一直待到1942年。
“河北唐縣正是白求恩大夫工作、獻身的地方,柯棣華很崇拜白求恩,救援時總以他為模范,”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副院長宋敬輝告訴記者。1941年,柯棣華成了和平醫院的首任院長。
1940年的百團大戰期間,柯棣華親自帶領一支救援隊到了前線。他在槍林彈雨里治療了超過八百名傷兵,在13天內實施了558臺手術。
與此同時,他還給學生授課,為前線醫療培養了不少新生的力量。
“他和白求恩大夫不一樣。白求恩大夫到中國的時候已經是世界級的胸科專家了,但柯棣華還很年輕,他和中國同事一起,一直在不懈地學習、提高自己的醫術,”和平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麗從柯棣華的妻子郭慶蘭那兒聽了不少故事,給她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郭慶蘭被柯棣華在艱苦救援環境里表現出來的熱情和堅韌打動,于1941年和柯棣華結婚。
去年,96歲的郭慶蘭因病去世,她和柯棣華合葬在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里。
張麗記得郭慶蘭曾經告訴她,“柯棣華大夫的中文很流利,但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讓郭大姐或者其他中國醫生幫他解釋。”
柯棣華在河北的各個縣城奔波、救助病人。1942年12月8日,他癲癇病發作,第二天就離開了人世。當時,他和郭慶蘭的兒子只有三個月大。
柯棣華去世之后毛澤東說,“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五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雖然柯棣華大夫辭世到現在已經幾十年了,但是兩國因為他建立起來的聯系從來沒有切斷過,我們現在還有許多交換、交流的項目,”和平醫院副院長宋敬輝說,“未來,我們的交流還會更多。”
“柯棣華是我們患難與共的真朋友。紀念館來客這么多,這也說明我們從來沒有忘記過我們的老朋友。”講解員霍紅跟年輕的醫生們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中國日報記者 鄭金冉 孫曄 丁清芬 編輯: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