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前夕,中德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樂生教授就中德科研合作接受了《中國日報》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專訪,以下是訪問實錄。
中國日報:在過去十年,中德科學中心在促進中德科學交流方面的重點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能夠舉例說明兩國科學家取得的科研成果?
陳樂生:中德科學合作與交流已經有40個年頭了,而不是10年。自從中德建立了外交關系起,中德科學合作與交流經過一段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由互派團組考察訪問,到今天的開展項目合作,其成果頗豐。中德科學合作與交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項目合作;二是人才培養。可以說,幾乎中國所有985高校或211高校以及中科院研究所與德國的高?;蜓芯繖C構簽有各類合作協議,合作形式也是多樣化。80年代初,中德雙方共同建立的同濟大學的波爾固體實驗室、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所的馬普客座實驗室等為中國科研機構改革開放起到了帶頭作用。90年代中,中德雙方共同建立的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馬普伙伴小組在中科院研究所和我高校中為我科研隊伍帶來了一陣清風,為引進人才積累了寶貴經驗。雙方科學家對合作的熱情異常高漲,在這種情勢下,雙方在90年代末決定建立中德科學中心,其宗旨是促進雙方科學家的科學合作與交流,幫助和資助雙方科學家開展合作與交流。
中德科學中心的建立,成為雙方科學合作與交流的橋梁。成立13年來,雙方已經投入經費近4億元人民幣,已經資助雙邊研討會300余個,資助項目幾十項,建立中德聯合實驗室19個,約有17000位中德科學家獲得了中心資助,其中多位早年獲得資助的中方科學家已經成為“杰青”、“863”、“973”首席科學家,甚至成為中科院院士。許多德國科學家已經成為中德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德科學中心的資助有力促進了雙方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在抗非典、燃料電池、水資源、氣候變化、青藏高原研究、食品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嚴格的管理體制也得到了雙方肯定,而且在2007年進行的國際科研機構評估中獲得通過。多家著名媒體,如“自然”等都積極報道了相關的合作與交流,她已經中德科學家開展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經費來源渠道,也得到我國領導人溫家寶、李嵐清、陳至立、劉延東、路甬祥等在不同場合的肯定和表揚,深受中德科學家的歡迎。法國、美國和日本一些科學資助機構也想效仿,但共建設想迄今未能成功。
中國日報:在李克強總理訪德之際,您能否描繪一下中德科學交流的未來5-10年的規劃和重點?雙方為什么選擇這樣的重點?
陳樂生:中德合作有著牢固的合作基礎,經過了歷史考驗。這種基礎主要體現在雙方互信。德國人早期在中國改革之初的投入,如今已有豐碩回報,可以說,德國企業在中國做生意沒有一家是虧本的,而中國人在德國采購物品也是最多的,是歐洲最大貿易伙伴。
中德雙方有著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雙方領導人的頻繁互訪,也為雙方科技合作等領域帶來契機,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目前,中科院正在與德國馬普籌備科技合作40年慶?;顒?;中德科學中心也在策劃林島諾獎大會資助計劃10周年活動;前不久,浙江大學在柏林成功舉辦了“浙江大學周”活動。類似的活動將為中德未來科技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隨著李克強總理的訪問德國,一批合作協議將得到簽署。接著雙方有關機構領導人將分別落實有關協議內容,包括科技合作。圖林州州長5月底攜科技代表團訪華;德國科學基金會主席率領代表團6月初訪華;馬普學會主席年內也要率領代表團訪華;萊布尼茨學會主席代表團7月初率領代表團訪問,并與有關高校簽署協議??梢哉f,今后中德科技合作將會有燦爛的未來。雙方將進行實質性的項目合作,共同參與國際性的大項目。
談到科技合作,必然要提到教育合作。德國人喜歡接納中國人在德國留學或工作。為什么?中國人的聰明和勤奮等許多優點與日耳曼民族相似。為此,雙方重視對人的培養,一直是雙方共同的任務。多年來,雙方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奮斗者,從中也獲得了諸多好處。在兩國許多部門,有著對方國家留學工作經歷或者懂得對方語言的人到處都有。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正在日益縮小。我本人在科技外交戰線上工作了32年,我還未遇到過一個德國人告訴我,他(她)在訪問中國后表示再也不想來中國了,相反第二次或更多地來到中國,甚至喜歡上了這個東方國家。在德國,許多地方均有中文介紹,這在10年前是很難想象的。
中國日報:與其他西方國家相比,您如何評價德國在與中國在高技術和科學研究合作方面所采取的“合作”戰略?德國為什么比其他西方國家更愿意與中國合作?
陳樂生:德國人可以與中國做更大的生意,也可以做更尖端的研究。但是他們受歐盟和美國的限制,許多好生意錯過了,許多好研究放棄了。如果德國人在李克強總理訪德之際放開手腳,抓住機遇,松綁高技術領域,德國人就可以賺到大錢,又能為今后十年的合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德國人有時候太死板,他應該明白,中國的發展不一定非要依靠西方國家。你不與我合作,有人會與我合作。合作是雙方的愿望,高技術合作是合作的關鍵,合作對雙方有利,雙方才會獲利!如果德國政府工作人員去中國高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走一走,看一看,那么他們就會著急,可能會改變目前德國對高技術出口的限制,就能賺到錢,也能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德國人目前開始明白了,他們在一些輕工業和重工業領域已經沒有什么優勢了。德國應該把戰略重點放在高技術領域,與中國開展廣泛和深入合作。晚了就沒有錢可賺,還不如放開手腳共同受益呢?!
科學合作應該提倡平等合作,平等合作應該體現在興趣平等。中德雙方都有著不同的科研優勢和杰出科學家。但是,目前在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地質地貌、青藏高原等領域中方顯得大度,使許多德方科學家獲益不小,成果也非常顯著。但是,德方在食品安全、材料研究、精密機械等方面顯得較為小氣。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雙方都要做出努力,尤其是德方更應該積極些。德國人以前的做法是,通常為某個人提供獎學金,從而獲得有關信息或資料,這種時代已經過去,這種做法已被國人所唾棄。正確的做法是,中德雙方科學家應該攜起手來,相互照顧著彼此間的興趣和利益,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使雙方取得更大的成果。例如:2011年11月,中德成功地進行了神州八號航天飛船生物醫學實驗裝置SIMBOX飛入太空的合作研究。早在幾年前,中德科學中心就對此項合作給予了前期投入,使兩國科學家開展了生命空間科學的探討和交流。來自德國宇航院等單位的科學家對中方航天技術和空間技術贊不絕口,對所獲得的結果表示非常滿意。
中國日報:中國在科學方面的合作如何服務于雙方互利共贏的外交戰略?
陳樂生:經濟合作、科技合作、教育合作都是兩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1974年,兩國建交不久以后,中科院院長周培源先生率領代表團開始了對德的訪問。1978年,當年的國家科委就與德方簽署了兩國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合作協議。這為以后項目合作和人員交流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隨著合作的深入,兩國科技合作關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我前面所提到的各種良好的合作與交流形式。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的合作,成果累累;國家留學基金委把與德國開展學生和教師交流作為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德國科學基金會、德國赫爾姆霍茲學會、夫瑯禾費學會、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和一些德國高校在中國都設有辦事機構。這充分說明了兩國外交關系和外交環境非常良好,這也為兩國科技關系的正常發展和深入奠定了很好基礎??梢钥隙?,經過40年的努力,雙方均擁有一支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友好使者隊伍,他們正在為兩國良好的合作關系添磚加瓦。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中國日報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 編輯: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