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關注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及國防預算
俄羅斯之聲網站3月5日刊發題為《中國2014年軍費預算增加12.2%》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國官方媒體宣布中國計劃將2014年國防預算增加12.2%。
從歷史背景分析烏克蘭之亂 克里米亞成危機新爆點
克里米亞地處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上,瀕臨黑海和亞速海,是烏克蘭境內唯一一個自治共和國。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俄羅斯不會聽之任之。其實早在17世紀,沙俄就同土耳其進行了9次戰爭,最終將克里米亞歸入俄帝國版圖。
從歷史角度深度解讀克里米亞何以親俄
但克里米亞卻不同,這里在2月22日亞努科維奇政府垮臺后,迅速出現了一股“去烏親俄”的潮流:政府被更迭,親俄的謝爾蓋.阿西奧諾夫出任總理;全副武裝的“自衛隊”控制了克里米亞境內各要點,圍困烏克蘭軍隊兵營、基地;政府辦公樓掛出俄羅斯國旗,自治政府宣稱將在3月30日舉行有關克里米亞的前途公決,“加入俄羅斯”赫然成為選項之一。
英報:俄羅斯不怕制裁 緊握歐洲經濟命脈
美國總統奧巴馬3月3日表示,俄羅斯“侵犯”烏克蘭主權,“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美國將研究如何采取外交和經濟措施孤立俄羅斯。對此,英國《每日電訊報》4日發表評論稱,制裁對俄羅斯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恰恰是普京總統穩操勝券。
楊成:烏克蘭權力更迭的動力方程及其啟示
以亞努科維奇被罷免和反對派重量級成員季莫申科出獄為標志,過往三個多月始終呈現波詭云譎態勢的烏克蘭政局總算迎來了短暫的寧靜。問題是,暴力的1993年為俄羅斯在后蘇聯時期的政治發展劃定了基本議程,而時下的烏克蘭似乎仍陷于固定的歷史軌跡之中難以自拔。
美國公布人權報告 評論稱美“己身不正難以正人”
美國國務院27日公布《2013年國別人權報告》,其涉華部分老調重彈,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指手畫腳。美國仍未批準或加入《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和《殘疾人權利公約》等聯合國一系列核心人權公約。
韓媒關注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
(圖片來源:中央日報網頁截圖) 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兩項決定,一是將9月3日被正式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二是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設立“兩日”強化中國立場 警惕日本重走軍國主義
中日兩國近來關系緊張,火藥味漸濃,77年前的那場大屠殺也在此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之一。
人民日報:警惕安倍“賊喊捉賊”
1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達沃斯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以“一戰”前的英德關系類比當前的中日關系,暗指中日可能走向沖突。此言一出,舉世嘩然,德國“躺槍”,不少國際媒體為安倍牽強的歷史比較備感愕然。
西方關注烏克蘭局勢之五大原因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近期刊登文章分析了西方關注烏克蘭局勢的五大原因:
家祭無忘告乃翁 國祭切記警世人
1937年12月13日,隨著日軍鐵騎的踏入,古城金陵的一場噩夢就此開始,但對于侵略者來說,它卻是上演“帝國大戲”的絕佳之所。
比利時報紙刊發中國駐比大使就中日關系撰寫的文章
2014年2月25日,比利時主要法語報紙《自由比利時報》全文刊發中國駐比利時大使廖力強署名文章《你讀過<藍蓮花>嗎?》。
烏克蘭局勢將走向何方 俄羅斯與歐洲角力或升級
如果將烏克蘭沖突事件比作一出戲劇,烏克蘭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的突然垮臺,堪稱是這出戲劇的高潮,高潮過后,不會一切風平浪靜,可以預見的是,烏克蘭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還會處在一種內部混亂和潛在的躁動不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