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到訪的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正式在東京簽署日澳安全保障合作協定。雖然霍華德總理在訪日之前特意對媒體喊話,強調該協定不是針對中國的,但協定本身對致力于推動亞太和平與合作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種警示。其內在的涵義更是不得不讓中國人細細掂量。
這份協定對澳洲來說,是一個在亞洲新崛起的力量與西方傳統戰略盟友之間加強平衡的一個戰略性舉措。霍華德政府近年一直在推動中澳關系的發展。因為中國近5年來成為了澳大利亞對外經貿關系增長最迅速的國家。澳大利亞已經處于衰老的北部帕斯地區因為中國的礦石進口大增,重新成為了澳洲經濟最有活力的地方。澳洲很清楚,堪培拉的面向亞洲政策,在21世紀就要面向“中國”。為此,澳洲近年來的外交在明顯“向亞洲傾斜”。唐納外長曾公開表示在未來臺灣海峽可能出現軍事行動時,澳洲是否履行美國的軍事同盟義務要依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這一立場明顯來開了與美日的距離。然而,澳洲的戰略軸心迄今并沒有因為其“亞洲外交”而走得太遠。所以,回應日本有關加強和東京安全合作的訴求,簽署澳日安保合作協定,有意在安全合作方面向西方國家“回歸”。
通過這份協定,澳洲是要美國和日本相信,澳洲在戰略層面上還是堅定的西方集團重要成員。霍華德在東京的講話:“在亞太地區,沒有一個國家比日本能夠讓澳大利亞更覺得可靠和舒適的朋友了”。這一手,顯示了堪培拉的“政治智慧”。不過,只能讓人認為,澳洲政府無非是在做一種“騎墻式”外交而已。
霍華德和安倍簽署這份安保合作協定,是送給日本的一份“厚禮”。對于想要在國內和國際都名正言順地扮演防務和軍事角色的日本來說,這份協定讓日本自衛隊和防衛省似乎可以心安理得地擴大自己在亞太的軍事作用了。這是日本軍隊重新理直氣壯地出沒于太平洋的“法律護身符”。
90年代以來美日同盟再鞏固、再密切,這是日本簽署的雙邊軍事同盟協定,而且美日軍事同盟規定的安全義務本來僅僅是日本本土防御。雖然《周邊事態法》、《反恐特別法》已經將日本對美國提供軍事義務的范圍擴大到了整個亞太、以及全球。但日本自衛隊的海外行動總是有揮之不去的在美國的陰影下行動的嫌疑。現在,東京可以“腰桿”更壯地派遣自衛隊去履行日本的“國際貢獻”了。因為日本有安保合作關系的國家不再僅僅是美國了、不再僅僅是日本本土周圍了。
安倍政府的外交政策,就是要塑造亞洲民主國家的聯盟。這份協定是東京在這個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對澳洲政府來說,“送禮”也是要有回報的。日本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市場,日本從澳大利亞的進口占了澳洲出口總量的20%。堪培拉一直希望和日本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即澳日FTA,進一步擴大日本市場。日本的態度一直并不積極。現在,該是日本對澳洲做回報的時候了。
今后的歷史會記住,這份協定是日本海軍重回太平洋的開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際媒體無一例外地將該協定稱之為對日本來說是“標志性”的協定。這并不是簡單的日本多了一個雙邊安保合作伙伴,對日本防衛省來說,透過該協定,看到是廣闊湛藍的太平洋。
只是,對于那份因為日本右翼政治人物的固執和偏激還沒有結束的“歷史”來說,這究竟意味著什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