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走偏鋒型
代表人物:王海濱
項目:擊劍
多哈亞運會上,有人笑稱,由于王海濱會說法語,他也是法國教練鮑埃爾在隊中除了翻譯之外最愛交流的人。
不學英語學法語,雖然在別人看來有些不理解,但對于王海濱熱愛的擊劍運動來說再合適不過。擊劍是法國人發明的運動,從“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中可以感覺到那種高貴、那種典雅以及歷史積淀賦予擊劍選手的精神內涵。
2001年,王海濱進入南京體院學習法語,之后他又赴法國求學。王海濱選擇學法語的初衷是不想再吃裁判的虧(擊劍裁判都使用法語)。
天生回避型
代表人物:丁俊暉
項目:臺球
從事著源自英國的斯諾克運動,丁俊暉卻不想學習英語跟外國選手交流。
曾經有外國記者向丁俊暉建議,既然在英國打球,就應該多學習點英語,好同英國的球員交流。丁俊暉對這個建議不以為然,丁俊暉的解釋似乎很簡單,臺球畢竟要用球技來說話,誰又曾經看到臺球比賽中兩名頂尖高手會一邊調侃著一邊打球?再說,丁俊暉大可以一門心思專心注意臺面,至于臺外的事情自然有他的經紀人和父母打理。
趕鴨子上架型
代表人物:馬曉旭
項目:足球
18歲的馬曉旭坦言自己對英語幾乎一竅不通,但有時候特殊的環境卻必須讓她開口說英語。在不久前的2006年亞足聯頒獎典禮上,馬曉旭就用事先準備好的紙條在大庭廣眾之下秀了一把英語。
而當馬曉旭第二次走上領獎臺捧得另一項大獎時,這次只剩下了一臉的笑容,她說了句“thank
you”就匆匆走下臺去。很顯然,身上的發言稿的內容只夠一次用的,英語不好讓亞洲足球小姐遭遇了尷尬。
突飛猛進型
代表人物:姚明
項目:籃球
要問姚明的英語水平如何,看看他在場上有時嘴中蹦出的洋罵就知道,一只菜鳥早就變成了頂尖級的球星。難怪有美國媒體說,姚明2002年來美國時英語實際上就已經講得不錯,很快他就不再需要翻譯了。
姚明的智商是很高的,他掌握外語的能力非常強。在英語環境里浸了4年,他的英語已經非常流利。就像姚明自己說的那樣,他從來沒把英語當成枯燥的學問,而是一個工具。在使用工具過程中,他還能獲得樂趣。
才高八斗型
代表人物:鄧亞萍
項目:乒乓球
清華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生,英國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單看鄧亞萍的求學履歷,就沒有人敢小瞧她的英語水平。
1993年中國第一次申辦奧運會,當時還是乒乓球現役運動員的鄧亞萍自稱是靠死記硬背才參與了運動員代表陳述的工作。而在第二次申辦奧運會時,鄧亞萍的英語水平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鄧亞萍表示自己在上學時,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能有如此的刻苦勁,一口流利的倫敦腔從她嘴里蹦出來自然不是什么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