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李新孝—投身內蒙古邊疆30年奉獻西部基礎教育
他來自內蒙古邊疆地區一個叫做“天上”的地方,他曾和大家一樣風華正茂,有著青春和夢想;但是他在當地高中畢業之后,在家鄉一人一校一干就是三十二年。這就是內蒙古喀喇沁旗四十家子鄉羅營子村天上隊小學李新孝老師。
三十多年來,既是校長又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夏天,風大雨急,簡陋的茅草房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他把自己新婚不久、還貼著“喜”字的新房騰出來當作教室。
冬天,大雪封山,一年8個多月積雪不化,薄薄土坯墻圍城的教室難以抵御刺骨的寒風,他把學生們帶到自己家的火炕上上課。這個在世俗眼里也許有點傻的厚道的“守護人”,32年總共收獲了300多名學生。村民們把他當作命運的吉星:“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改變了天上隊的命運——李新孝事跡介紹】 羅營子村天上隊位于海拔1500多米處,是喀喇沁旗有人居住的最高地方。1952~1972年,當地教育部門給天上隊小學先后安排了12位老師,但是由于這里偏僻荒涼、條件艱苦,他們紛紛離去。1973年,初中畢業的李新孝成了當時村里面最有文化的年輕人,看到學校里沒有老師,他放棄了上高中繼續讀書的機會……
6、王文福—麻風病村小學惟一的代課老師
46年前,100多名患麻風病的村民被集中在這里治療,從此與世隔絕。
46年過去了,小山村早已解除隔離,但是恐怖卻在人們心理鑄成了比山更難逾越的障礙。山民們從不造訪這里,遠遠避開這里走路,在他們心里,這里仍然是麻風病村。
隨著麻風病人的子女逐漸長大,1986年政府在這里建立了大營盤小學。由于沒有老師愿意來麻風村教書,大營盤小學一直是開開停停。1987年,王文福來到這個學校擔任代課老師。王文福只有初中一年級文化,他的學生都是彝族孩子,聽不懂漢語,王文福也聽不懂彝語。第一節課,王文福是以唱歌開始的。
就這樣,王文福留了下來,留在了無人愿去的麻風村,這一留,就是十八年。十八年來,他先后教過400多名學生,現在,這些當年的學生依然還能記得王老師曾經教給他們的歌。
今年九月,王文福的女兒從師專畢業,也來到大營盤小學教書。
【“麻風村”里的煩惱和幸福——王文福事跡介紹】 18年前,31歲的王文福成為一所麻風病村小學惟一的代課老師。他教授的學生全部是麻風病患者的后代,在世人的歧視與冷眼中,王文福含辛茹苦,努力實踐著“知識改變命運”的承諾……
7、王文勝—推行教科書循環使用的“環保狂人”
王文勝,36歲,河南省獲嘉縣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致力推行教科書循環使用達8年之久,被人稱作“環保狂人”。 他一度抵押了自家的房子,背上數萬元的債務,自費走遍全國10多個省和直轄市,做了200多場關于環保教育的演講。
如今,山東、福建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試行教科書循環使用,而王文勝這位孤獨的環保狂人依舊在不遺余力地奔走吶喊。
【我就是“環保狂人”——王文勝事跡介紹】 記者:八年來,你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宣講和實踐中,是不是背離了教師的職責?王:我一直覺得自己在教書育人,我做這件事,立足點就是自己是一位教師,一位敢說真話的老師,我的工作從來沒有離開學生。記者:現在已有媒體稱你為“環保狂人”,你對這個稱呼怎么看?王:很滿意這個稱號。狂,有力挽狂瀾的意思。給別人威懾力,這樣,別人就不會瞧不起我的想法……
8、房鋒生—1人承攬所有課程的山村殘疾教師
房鋒生,雖然沒有像正常人一樣健全的身軀,卻有著比健全人更為博大而無私的胸懷。一個人給100多個孩子上課,一個老師擔任一至五年級的語文、數學、政治、美術、體育5門功課的教學工作,而其平均月工資不足百元,就這樣,他拖著殘疾的身軀工作了17年。他的努力讓當地政府感動不已,他終于被轉正。神話傳說中的張果老倒騎毛驢,為老百姓做盡善事。
【殘疾代課老師“張果老”——房鋒生事跡介紹】 房鋒生的家鄉舟曲縣立節鄉北山村,座落在一個海拔2500米的陡峭、荒涼的高山上,這是一個干旱貧窮、靠天吃飯的小山村,鄉親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嚴酷的環境中,一條崎嶇、陡峭的羊腸小道是北山人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道路。1965年,國家在村里建起一所全日制小學,但陡而滑的羊腸小道讓人望而生畏,調來的老師來一個、走一個,學校是辦一陣、停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