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太凶猛1v1高h,大地资源在线资源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二区,极度sm残忍bdsm变态

朝鮮半島對中國的戰略意義

[ 2003-07-30 14:09 ]

 

陳峰君

【內容提要】隨著國際局勢和亞太形勢的發展,特別是朝鮮半島自身在新世紀的新變化,朝鮮半島與中國的特殊關系和戰略地位也將會出現新的特點。一、半島統一后將成為東亞一極重要力量,對東北亞格局與中國周邊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二、半島將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一張關鍵王牌,中國必須以其為戰略要地制衡美國。三、半島將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屏障與助力和合作伙伴。四、半島將成為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一大助力。

【關鍵詞】 朝鮮半島 中國的戰略 中朝中韓關系

朝鮮半島對中國安全的重要性是近乎常識性問題。中國人過去常常用“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等字眼形象地比喻中國與朝鮮半島的特殊關系,也說明了朝鮮半島對中安全的特殊重要意義。這種意義應當說是貫穿中國的整個歷史進程。但在各個歷史的不同時期其意義卻不盡相同。20世紀已經過去,新世紀已經降臨。隨著國際局勢和亞太形勢的發展,特別是朝鮮半島自身在新世紀的新變化,朝鮮半島與中國的特殊關系和戰略地位也將會出現新的特點。

一、半島統一后將成為東亞一極重要力量,對東北亞格局與中國周邊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從中長期目標看,半島統一是必然趨勢。目前朝鮮半島由于處于分裂狀態,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尚遠不能與東亞現有的中、日、東盟幾級力量相比,尚夠不成亞太乃至東亞一極力量。但半島一旦統一,勢將成為東亞乃至亞太的不可缺少一極。新加坡學者認為:長遠來說 “東北亞安全和政治格局將出現重組,韓朝加強合作,成為東北亞的重要—員”1韓國開發研究院在一份報告認為,21世紀“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安全等所有方面都發揮核心國家作用”。韓國“要以東北亞五大國之一的姿態進入大國的行列,去創造我們民族主導歷史的光輝明天。”韓國慶熙大學梁性吉吉教授在北京大學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也形象地宣稱在東北亞的新秩序中,四大國位于風箏(新秩序)的四個角上,而統一后的半島則居中,并擔任“領導地位”。2對于統一后的朝鮮半島能否列入五大國之列并在東亞新秩序中起領導作用,筆者不敢茍同。但是,筆者卻堅信未來統一后的朝鮮半島在東亞乃至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必將發揮著重要作用。在21世紀初,朝鮮南北方如能實現統一,完全有可能成為亞太六極結構中的重要一極(美、俄、中、日、韓、東盟),或東亞四極結構中的名符其實的一極(中、日、韓、東盟)。半島必將迎來如金大中先生的預言的一個“一個姑娘,卻有四個小伙子來求婚的時代”。3這種多極格局的發展,是東亞乃至亞太多極化的必然趨勢,無疑有助于亞太和世界和平與穩定,這正是中國所企盼的。

從經濟層面分析,半島具有經濟巨大潛力,韓國已發展到可觀程度,朝鮮有朝一日也緊追不舍甚至后來居上,半島南北的經濟力量倘若合而為一,其勢不可低估。據韓國產業研究院基于韓國統計廳的資料和聯合國年鑒所做的推測,2010年南方人口將達到4790萬,北方將達2850萬,合計7820萬,與2010年德國人口相近。到2010年時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900億美元(以1990年不變價格為標準),2021年將過2萬億美元。這一統計可能有偏高。但不論如何,統一后的半島經濟實力將比現在分裂的朝韓要強勝得多。南北可以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其發展潛力是不言而喻的。對韓國在東亞的經濟地位,韓國總統金大中在一次講演中指出,韓國在東亞過去是一個弱小同家,但現在我們已經決不是弱小國家了。從人口看,就大韓民國本身的人口講在世界上也占第十七、八位。南北人口要合起來,就可以是占第12位的大國了。所以說“韓國絕對不是一個小國。”金大中還風趣地說,韓國之所以顯得矮小,是“因為我們一直是站在一個大個兒旁邊。” 4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韓國經濟雖然受到沉重打擊,實現其預定的目標無疑要有所推遲,但其未來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也是無庸置疑的。金融危機后,韓國人民在金大中總統“第二次建國”的口號鼓舞下,決心把自已“建設成為一流國家”而共同努力。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半島北部也正在為建設強盛大國而努力。朝鮮政府已經將經濟建設擺在朝鮮國家戰略的核心地位上。1998年8月,朝鮮首次提出了“主體的社會主義強盛大國”的發展戰略。此后在1999年和2000年新年共同社論中連續提到了建設強盛大國的戰略目標。金正日明確指出,21世紀戰略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設強有力的國家經濟,從而使朝鮮躋身世界經濟強國行列。“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末期是朝鮮國家戰略的第一階段,其主要目標是繼續捍衛和鞏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制度,那么現在則是以建設強盛大國為新的戰略目標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戰略重點是全力發展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所有經濟部門。”5目前,朝鮮正在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第二階段目標進行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若干年之后半島北方也必將會迎來一個類似南部上個世紀60-80年代的大發展“奇跡”。到那時,半島將會以更加強盛而耀眼于東方。

從國際政治層面分析,統一后半島將一改過去被大國利用、爭奪、角逐的對象,將在未來東亞和亞太國際關系事務發揮中發揮著不尋常的作用。據分析,統一后的半島在處理與周邊大國關系時,不大可能只偏袒某一或二個國家,它為其自身安全和國家利益,與各大國只能采取等距離和和平中立外交政策,和平中立、獨立自主將成為處理與大國關系的主導思想。這不僅可以維護自身安全,而且可以在各大國中發揮其它大國所起不到的積極作用,甚至可能成為大國均有求于它的“特殊角色”作用。多年來,由于美蘇體制,南北方外交均實行或“固守單邊主義的立場”,即奉行一邊倒的政策,各自把美蘇的敵人當作自己敵人。這種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對南北方均有極大的束縛,使其外交缺乏獨立自主性。國際輿論對年年韓國外交政策的調整給予了贊賞,認為它“沒有必要把自主外交當作美國亞洲政策的附屬品”,實行多極化、全方位“多邊主義”對外關系改變了它在國際事務、東北亞事務中的形象6

韓國如此,朝鮮何嘗不是如此。朝鮮總理洪成南在最高人民會議召開會議上宣布:朝鮮"將基于絕對平等、獨立、互相尊重、不干涉內政、互惠,以及國際組織積極合作的原則,和所有友好國家發展各領域的關系"。7實際上,近幾年朝鮮全方位外交成果斐然,積極拓展外交空間,在開展以周邊大國為中心的多方位外交的同時,積極謀求與西方特別是歐洲國家的關系。2000年1月以來,意大利、英國、德國、西班牙等歐盟國家陸續與朝鮮建交。朝鮮這種作法贏得了外交上的主動,爭得了國際上的空間,也贏得了歐盟國家的贊賞。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布什政府不得不意識到,只有恢復與朝鮮的對話與談判,才能不排除在朝鮮半島的各項進程之外,才能保持美國8在朝鮮半島事務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美國《外交》雜志近期刊載題為《是離開朝鮮半島的時候了嗎?》的文章認為,"跟朝鮮脫離接觸只會加劇東北亞地區局勢的惡化"。

從上述情況可以推斷出,統一后的半島與各國關系的發展趨勢,將會實行實行自主的和平中立政策。與大國大關系將進一步擺脫對任何一國的依賴,完全可能由“依賴”大國政策改為“利用”大國政策。因為只有保持和平中立地位,才能確保半島自身安全與發展,才可以在四大強國中獲得最有利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可以設想,如果統一后的半島站在美國一邊,其結果必然是遭到中、俄的強烈對抗,對半島的安危自然極為不利。如果反過來完全或主要傾向于中國或俄羅斯,那也將受到美日的強烈對峙。只要是聰明的國家領導人都會領悟到這一步。何況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濃厚民族主義情緒的朝鮮民族和人民,決不會把自己命運輕易地與某一大國命運拴在一起。冷戰前的百年歷史和冷戰后的半個多世紀歷史的痛苦經歷一再證明:只有自強自立才能擺脫強權的控制,也只有保持中立化,才能成為東亞中立的“芬蘭式”國家。對這一必然的趨勢,甚至連美國媒體也有較為客觀的估計:“他們是處于分裂狀態長達50年,民族主義情緒十分強烈的民族,無論發生什么情況,他們都不會聽任大國的擺布。”9從周邊大國利益而言,這種“芬蘭式”國家不僅無害而會各得其所,也會得到它們的支持與同情,何樂而不為?金大中清楚知道中美日俄四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均有不同的利益所在。在朝韓會談前就曾表示,過去美蘇—直主導朝鮮半島事務,“兩韓反淪為配國”。但是,兩韓峰會將助漢城平壤扭轉此情,向四強和世人表明,兩韓有力自行解決他們的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將由兩韓主導,四強則從旁為兩韓努力提供適當的支持與協助。10 換句話說,半島與大國關系正由依賴、從屬關系改變為獨立、自主關系。半島的地位將發生重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深刻變化,正是中國所樂見與企盼的。原因在于有利于中國的和平與穩定,也有利于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

二、 半島將成為中國制衡美國霸權的戰略要地

美國全球戰略在世紀之交有二大明顯變化,一是將中國明確列為未來美國最大潛在敵人,二是將軍事戰略重點從歐洲逐漸移向亞洲。二者關系是一致的,可說是前因后果的關系。對此,美國官方文件自克林頓時期就已初見端倪,布什上臺后則更加明確。

美國國防部在公布的《展望2000年》的報告﹐不點名地指出中國為美國的假想敵﹐美國的軍事演練計劃都以中國為目標。美軍目前正在開始將軍的重心從歐洲開始向亞洲傾斜﹐太平洋與大西洋的美軍力量已經各半。美國國防部的官員認為美軍在亞洲的比重將會超過六成 。11 布什上臺前就宣稱“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夥伴﹐而是戰略競爭對手”﹐從而表明美國的對華政策的主軸。當選後﹐他又特別強調美國的對手是“中國第一﹐俄羅斯第二”﹐即把中國放在了美國的?號敵人與對手。美國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白宮向布什做一項秘密報告﹐表示“鑒於中共可能的強盛”與“俄羅斯的衰弱”﹐美國的主敵在北京﹐建議布什將國防戰略重心由歐洲轉向太平洋﹐對中共採取包圍政策。12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不久前向布什總統介紹了未來美國軍事戰略調整的評估報告。這份報告提出,軍事戰略進行五個方面的重要調整。認為未來美國進行軍事干預的地區最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區,因此必須對自二戰結束以來實施的"維護歐洲和平、遏制蘇聯"的國防戰略進行調整。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行動需要"遠程軍事力量"的保證,這就要求提高軍隊的遠程空運和打擊能力。在軍事理論方面,主張放棄"美國必須準備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戰爭"的傳統理論,改為采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集中精力打贏一場大規模戰爭。在拉姆斯菲爾德看來,未來美國最有可能投入戰爭的地區是太平洋地區。13

根據這種戰略調整,半島在美國亞大新戰略中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會更加突出,它仍將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極其重要的戰略據點。美國仍將利用半島作為稱全球的一張重要王牌。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東北亞地區最為關鍵之一。美國的金球戰略在于:在歐洲緊緊抓住北約,全面推進北約東擴;在東北亞緊緊拉住日本,全面加強美日軍事同盟。而朝鮮半島在東北亞的地位舉足輕重,控制朝鮮半島對實現美國全球戰略至關重要,而以"朝鮮仍存在威脅"為借口就可幫助其推進戰略,加速發展導彈防御系統。如果這個系統建成,美國就營造了可隨意攻擊別國,而卻可免受別國攻擊的絕對軍事優勢。特別是能夠應對"潛在大國"對美國絕對軍事優勢的挑戰。美國加強在東北亞和朝鮮半島的軍事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此。14蘭德公司2001年5月15日出臺了一份《美國與亞洲》的研究報告,除了建議美國加強在亞洲與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的軍事協同外,還強調美國應該將防護網拉到亞洲北部,更有效地利用與日本和韓國的密切安全關系。"隨著美國對亞洲政策調整的不斷深入,建立更為廣泛的以美國主導的聯盟已成為布什政府亞洲政策的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美國傳統盟國的韓國的地位就顯得非常突出。"15。

對美國的這種霸權行徑,中國自然應采取相對應的高超謀略,反其道而行之。中國勢將從長遠戰略高度重視東北亞特別是半島的特殊地位與作用,視東北亞為新世紀外交的重點地域和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牽制其“西擴”的戰略要地。

以筆者之見,中國似應緊緊抓住以下兩個關鍵政策:

一是在半島統一前繼續推行新老朋友兩個朋友并行不悖的政策,即在繼續加強同韓國友好關系的同時,特別要加強與朝鮮的政治上與軍事上的特殊關系。美日最擔心的是無非是朝鮮的軍事發展。中國以及朝俄對此一目了然。對付美國的最好辦法就是抓住美國的痛處大作文章。其策略就是聯合俄羅斯、發展與朝鮮的特殊關系,三國形成一種準軍事同盟關系。但這種準軍事同盟明顯不同于冷戰時期的中蘇朝關系。三者是非軍事同盟,主要是政治上戰略的盟友,比較靈活,可進可退。一切視需要而定。中俄朝三家如聯手,美國的計謀則將會受到極大的制衡。學者王飛凌博士早在90代中期就認為:北京在東北亞除了依靠身自力量外,“將會不斷地尋求緩沖地帶或抵消力量”。以防止任何大國主宰(東亞)地區。中國視美國的霸權主義為東亞安全的最大的威脅。為了維持在東亞的現狀,“必須制衡美國”,“在沒有了蘇聯超級大國的情況下,任何牽制美國霸權主義的力量和任何美國人權十字軍與中國隔開的緩沖地帶都是對中國有利的。”“至少平壤可以作為延緩乃至制止美國擴張影響的一個同伴”。16

韓國在東北亞格局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應受到重視并重新認識。韓國在對待美日關系、對北方政策、尤其在與中國關系上均發生了重大變化。韓國不是美國堅定的盟友,韓美在部署導彈、駐韓美軍、對朝政策、對日關系等諸多方面均有分岐,韓國對中國的政治關系有朝一日將甚至可能超過與美國關系。從反對霸權主義角度分析,韓國是我們爭取與團結的最好盟友。因此,對于韓國除了加繼續加強經貿文化交流外,在政治與外交上,應保持并主動不失時機地提升其友好關系。中韓關系的加強無疑是對美國霸權政策的另一致命打擊,切不可放棄或失誤。

二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半島的和平與統一。在中國看來,半島的統一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美國亞太霸權主義政策的失敗。因為,在半島統一問題上最擔心的是首先是美國,其次是日本。因為一旦統一,美國便將失去駐軍半島的理由,也失去在亞太部署彈道體系的借口,甚至也失去美日軍事同盟的依據,因此,美國絕不樂見到半島的統一。真正倡導半島統一的乃是中國。中國之所以對半島和平統一采取支持的立場,其根本緣由是基于中國的國家本戰略利益,也是基于對東北亞形勢的清醒分析。其一,半島統一有利于改變東亞戰略格局,特別是迫使美國軍事力量(駐軍、發展DMT等)退出半島,從而有利于遏制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有利于制衡美日等大國對半島和東北亞染指。其二,如前所述,統一后的半島將成為東亞一支強大但卻是中立的和平國家,有利于東北亞多極化的發展。17

三、半島將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助力和合作伙伴

半島的局勢發展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關系極為重要。從未來21世紀發展趨勢看,半島不僅在安全與統一的步伐上將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在經濟合作方面也將不可逆轉地發展。有跡象表明,朝韓經濟共同體遲早成為現實,并有可能成為半島和平統一的重要一步,它將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產生極為深遠的積極影響。有人認為,走上統一后的朝鮮半島不利于中國的經濟發展,理由是韓國將把投資重點由中國大陸轉移到北方公路、鐵路等基礎建設上面,同時由于統一后的半島將成為規模較大和較發達的經濟體并成為中國的強勁對手,因而不利用中國。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在短期內上述情況可能難以避免,因此,對中國可能會產生不利的一面。但從長遠戰略考慮,半島的統一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益多而弊少。

第一,它將給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穩定的和平環境。按照鄧小平關于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說,中國現代化進程在初期大體可劃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可劃在90年代至21世紀20年代,后期可劃在20年代以后至50年代,即到本世紀中期要完成西方國家已實現的現代化目標。根據中國社科院一報告分折。到2030年,中國GDP總量將達到62兆元人民幣,人均達4萬元。屆時,大陸將全面完成工業化,科學技術接近當時國際較先進水準,生活達到當時已開發國家的水準。到2050年,GDP總量可望達到153兆元人民幣,平均每人約10萬元。科技標準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國民經濟將全面信息化;人民生活達到當時發達國家的中上等水準。18即可以說中國將全面實現代化目標。應該說21世紀上半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最為關鍵時期,但也是極其艱巨的時期。為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有和平友好的周邊環境。可以說,中國人民比世界上任何人更關心世界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朝鮮半島地理位置及其歷史和現實狀況對中國的安全至關重要。半島不穩定,必將制約中國的上述宏偉目標的實現。一個穩定、統一、發展的半島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將是一個帶有關鍵性的外部穩定因素。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的現代化的最終實現。而朝韓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將標志著朝鮮半島北南政治對立和軍事對峙的結束,也將解除長時期嚴重阻礙東北亞地區合作的政治和安全上的障礙,從而使朝鮮半島處于和平穩定狀態,將給東北亞地區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與合作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

其次,將促進中國與半島之間的雙邊或多邊經齊交流與合作。朝韓經濟共同體的形成,將意味著半島南北市場的接軌,朝韓之間的經濟交流將進一步發展和擴大。近來朝韓合作正式開工的金剛山開發區、即將開發的開城經濟特區和其他數十種合作項目,就是這種合作的最明顯的實際效應。這種合作也必將推動中國與半島之間的經濟交流和合作,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將起直接的推動作用。

僅以經貿和投資為例,韓朝現在已是中國的重要經貿伙伴。目前韓國已成為中國的第六大貿易伙伴,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三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日本)。兩國貿易總額從1991年兩國建交前的44.4億美元增加到建交后1993年的91億美元。此后,雙邊貿易額連年大幅增長。據中方統計,2000年中韓貿易額為345億美元,同比增長38%。在投資方面,韓國已成為中國的第五大投資國。截止2000年底,中方共批準韓國企業來華投資項目15395項,協議金額186.72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102.45億美元。19中國一直多年來也是朝鮮的主要貿易伙伴。1999年兩國貿易總額約3.7億美元。2000年,雙邊貿易額為4.88億美元,同比增長31.8%,20從朝鮮方面分析,隨著它的經濟的恢復和強盛國家經濟戰略的實施,中朝經貿也必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可以推斷,半島經濟共同體正式啟動后,隨其經濟實力和規模的擴大,中國與半島的經貿與投資必將有一個大的飛躍。其貿易和投資額有可能趕上或甚至超過日本。

第三,半島將成為中國在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重要伙伴。

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已迫在眉睫,環日本海沿岸各國對該地區的經濟以極大的關注并提出種種合作構想。從實際操作上來說,中、日、韓三國的合作則更具現實性和重要性。中、日、韓三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無疑應先從非制度化合作(non-institutionalcooperation)開始,然后從合作的低級形式再向高級形式發展。中、日、韓國之間互補性強,發展合作的潛力大。三國組成一個經濟上的合作圈完全有必要而且可行。三國完全可以建立類似東盟國家(ASEAN)建立各種形式的成長三角(growth triangla)。例如環渤海經濟開發區、圖門江等開發區均可以這種模式組合。圖們江區域開發計劃是一項龐大工程,已于1992年進入實施階段。但由于半島的分裂,使其南北雙方不能齊心合力共同開發圖門江以及其它地帶多邊開發區域合作,制約了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區域合作的發展。但如能南北組成共同體統一協力開發,必將使圖們江地區開發建設以根本的好轉,給開發區建設帶來一個長期和平穩定的環境和經濟交流的氛圍,使人流物流暢通。

據統計,亞洲集裝箱物流占在世界三大經濟圈(EU、北美、亞洲)比例最高。90年代占37.4%,2000年接近50%。但由于種種原因交流往往不暢。如能建立東北亞“三角物流網”則可大大提高交流效應,還會大幅提高物流量。東北亞“三角物流網”,即“以韓國的釜山為中心港口,以羅津為輔助港,把羅津開發成國際物流園地,以此建成聯結歐亞大陸的環東海圈、太平洋圈的物流體系,受益最大的將是中國與朝鮮半島”。21與此同時,在空路、公路、鐵路建設方面需共同配合:一是漢城-平壤一北京間的空中航線,二是漢城-板門店一開城-平壤的公路,三是恢復聯結漢城-新義州、漢城一元山的鐵路復線,四是釜山-羅津-圖們江的國際聯結鐵路的建設。朝鮮的羅津港開放后可以構想下列航線:一是從韓國的光陽-漢城-朝鮮的開城-新義州一中國丹這是西海岸線;二是韓國釜山一浦項一元山-咸光-羅津-圖們江的東海岸運輸線;三是釜山一大邱一漢城一開城-平壤-新義州的運輸線。這些航線再聯結俄羅斯的橫貫鐵路就可以直通鹿特丹。22特別是京義線的接通,對中國以及東北亞合作的意義尤為重大。該線將成為將成為我國東北和俄羅斯與日本、韓國之間物流、人流的交通要道,也將成為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據點和物流中心。韓國專家估計認為,京義線恢復后,在韓朝境內鐵路年收入將達到2,485億美元,其中朝鮮將獲得近1.5億美元;中國東北地和韓國、日本之間集裝箱貨物量中,大連港有10%、天津港有5%的貨物,可能會利用京義線運輸23。

四 半島將成為中國和平統一的助力

半島和中國在新世紀初期均面臨和平統一問題。二者盡管在性質上有重大區別。半島問題是二次大戰后的國際協議所產生的結果,而臺灣問題則是中國內戰的結果。臺灣問題只能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來解決,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歷來反對用處理德朝問題的方式來處理臺灣問題。臺灣當局不時援引兩德模式和朝韓模式來處理兩岸關系。臺灣新領導人在兩朝高峰議召開之際,更念念不忘朝韓模式“對于臺海將產生示范作用”24。中國自然反對這種外有用心的說法。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決不能混淆。但是這并等于說,兩朝(韓)統一進程對兩岸關系不會產生積極影響。恰恰相反,而半島北南統一將成為中國和平統一的一大助力。

第一,有助于兩岸自主地解決臺灣問題,也有助調整與改善中美關系。韓朝高峰會晤的宣言第一條款明確向世人宣告:“南北雙方決定,國家統一問題,要由其國家的主人,我們民族相互聯合的力量自主地加以解決”。既然南北方的統一問題要靠自已民族自身的力量自主地解決,為什么本來就是屬于一國之內的兩岸問題非要依靠某個大國干預來解決呢?如兩岸能夠象半島南北雙方共同協力獨立自主解統一問題,美國再想干預也根本不可能。當然,這是中國方面的一廂情愿,美國不可能放棄對臺的援助,臺灣島內執政勢力也必然仍將依靠美國勢力。但半島南北如能果真擺脫外部大國勢力的干預而獨立自主解決和平與統一問題,必將有助于兩岸問題的解決,至少在國際輿論上紿予美國以強大壓力,至少有可能迫使美國收斂其干預行為。

第二,南北統一必將對“臺獨”以沉重打擊。

盡管南北已成為兩個主權國家,并同時加入了聯合國,但南北方卻異口同聲地為南北和平統一而進行不懈地努力。無論北方還是南方,從上到下幾乎無人要求南北永遠分裂,找不到任何“朝獨”或“韓獨”勢力和聲音,有的卻是舉南北雙方一致企盼統一的美好愿望。韓國男女老少經常共唱的一首歌曲即:《我們盼望統一》。金大中總統早在1993年對統一問題就有精辟之見:“對我們來說,現在應該是擺脫惰性走向統一的時候了,決不能再往后推。我們的統一不僅僅是‘該’和‘能’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絕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統一,我們才有活路。實際上這也是我們走向發達國家的必由之路”。25朝鮮方面的統一愿望和南方完全一樣強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在與金大中總統會談時闡述了朝鮮關于統一問題的基本立場:實現祖國統一是每個政治家應盡的責任,雙方應把實現統一當作最優先課題,并為此竭盡全力。26

對比一下臺灣,人們立即發現,在統一問題上形成鮮明的對照:臺灣島內臺獨勢力和臺獨聲音雖然尚不構成主流,但卻也頗為猖獗。他們中的頑固勢力竟然數典忘祖,連中國人都不肯承認,一心要把臺灣從中國領土上永遠分離出去。這與韓國國民那種熱愛自己祖國民族的心態相去甚遠。人們不能不在對比中反思并得出下列合乎邏輯的結論:一、臺灣“獨立”與半島比無根無據更無理。二、半島統一和兩岸統一均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不可逆轉。三、中國和半島均是飽嘗分裂痛苦的國家,兩岸和南北人民必將在統一的道路上并肩前進、互相支持,最后完成統一偉業。

第三,半島的和平與統一,將大大緩解中國在東北亞安全和軍事上的壓力,可以縮減大部或一部分將其轉移至東南沿海,著力解決臺灣問題。半島的安危一直是困擾中國武裝力量部署的重點地帶。朝鮮戰爭時期迫使中國將主要兵力投入朝鮮戰場,朝鮮戰爭后中國雖然在1958年將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半島,但仍有重兵部署東北一線。特別由于蘇聯陳兵百萬在中蘇邊界,致使中國軍事力量主要放在北部。蘇聯解體后,北部得到緩解,但半島局勢一直處于軍事對峙狀態,特別是美國幾萬大軍依駐守在韓、日,借口防范朝鮮核武器而持意要研制飛彈防御體系,實則對淮中國和俄羅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東北地區不能不保持高度戒備狀態,其兵力部署自然也相應予以配合。如果半島局勢改觀,美國駐軍及飛彈防御體系失去借口并最后加以在戰略實行調整,中國在東北部的防范無疑可以得到適度緩解,可以將主要精力解決臺灣問題,增加對臺軍事力量和高科技的投入,以絕對優勢壓倒臺灣的軍事實力,從而有助于“以壓促和”,最后以達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目的。

(撰寫于2000年)

1 (新加坡) 林琬緋:《朝韓峰會是天時地利人和》,《聯合早報》2000年6月12日。

2 (韓) 梁性詰:《東北亞秩序和朝鮮的重新組合》《國際政治研究》1993年第2期第20頁。

3 (韓)金大中:《21世紀的亞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95-196頁。

4 金大中:《21世紀的亞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95義卜196頁。

5 樸健一∶《解讀朝鮮;建設“主體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當代亞太》20001年第6期。

6 (臺灣)潘世新:《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發行,1995年,第76-77頁。

7 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 夜光新聞: 2001年4月6日。

8(美國)《外交》文章,題:《是離開朝鮮半島的時候了嗎?》,2001年4月。

9 (美)《國際先驅論壇報》題:《朝韓會談,大國緊張》2000年6月15日。

10 《金大中:兩韓有力自行解決問題》,《明報專訊》2000年6月12日。

11 《夜光新聞》: 2000年6月19日,http://dailynews.muzi.com/tp/chinese/Koreasituation.shtml

12《朝鮮日報》2001年3月26日

13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1年4月3日。

14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0年10月26日 第二版。

15

16 王飛凌:《冷戰以后中國的東亞的安全政策簡析》,《中國社會科學輯刊》, 1995年春季號。

17 詳見陳峰君: 《朝鮮半島和平統一:中國樂見其成》,《東北亞研究》,2001年第一期。

18《中國50年后將成為發達國家》,《文匯報》1988年2月21日;<中共智庫推測,兩年后可達小康), (中國時報)1988年2月21日。二報均來源于<上海證券報)的報導,該報導依據是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主導組成的“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各階段特點分析與支柱產業選擇”課題組采用定性分析為基礎,運用長期經濟預測模型及其他定量方法,對未來55年大陸的經濟發展前景進行預測。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0 《中韓關系》源自www.fmprc.gov.cn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0 《中朝關系》源自www.fmprc.gov.cn

21 (韓)張公子(忠北大學教授):《中國東北三省與朝鮮半島經濟合作構想》,《東北亞論壇》2000年第四期。

22 同上

23 (韓)(聯合新聞)2000年9月18日

24 《夜光新聞》2000年6月13日。

25 金大中:《21世紀的亞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95-196頁。

26 金永南:《闡述朝鮮關于統一問題的基本立場》,《人民日報》網絡扳,2000年6月14日。

 

一周新聞回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平| 同江市| 吉林省| 康保县| 周口市| 肇东市| 岑巩县| 安新县| 田阳县| 惠水县| 怀集县| 成都市| 天等县| 海原县| 清水河县| 和林格尔县| 石柱| 台东市| 通海县| 云南省| 泸水县| 陕西省| 马关县| 大埔县| 孝义市| 图片| 陆良县| 龙江县| 大同县| 礼泉县| 濉溪县| 东阳市| 历史| 许昌市| 阜城县| 思茅市| 定襄县| 丽江市| 图片| 玉环县|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