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君
一、亞太安全地域的界定
亞太是一個伸縮性很強的動態概念。在不同時期其概念內涵均不同。最初的形成是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和殖民主義經濟掠奪的結果,而后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及其發動戰爭的結果。直到戰后東亞崛起,才正式形成亞太概念。因此,亞太概念絕非僅是地理的概念,它更多是經濟概念、政治概念、安全概念。同樣,今日與未來亞太概念仍在變化,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亞洲意識”和東亞地區主義的增強,亞太概念將會有新的含義和不同的范圍。由于“亞太”概念本身是隨著不同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變動而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不可能用純地理的界線劃定亞太范圍,也不能以固定的模式來看待其范圍,必須結合冷戰后該地區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實力對比和彼此之間的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才能在比較深層次上界定“亞太”當今時代的大體范疇。1
911事件及后來的兩次所謂反恐戰爭(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對美國亞太戰略重點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對亞太概念產生重要影響。911事件無疑擴大了亞太安全區域。在911事件之前,一般認為亞太地區,主要是指西太平洋地區,它包括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而911事件后,美國戰略中亞太地區的范圍迅速擴大,不僅包括西太平洋地區,而且包括南亞、中亞乃至中東地區。隨著美國戰略地域的擴大,加上亞洲各地域的聯系與互動,特別在安全上很難將南亞、中亞、甚至西亞與整個亞洲和亞太分割開來。
但對亞太概念也要靈活運用,即在不同領域可指不同的范圍,不可簡單只用一種范圍。為此可將亞太分為:“大亞太”、“中亞太”、“小亞太”三種稱謂。 “大亞太”可以包括西亞以外的整個亞洲部分、大洋洲和北美洲和中南美洲西部地區,甚至包括亦可包括西亞地區。這種“大亞太”更多運用于亞太國際關系特別是911以后的亞太安全和美俄中等大國亞太戰略;“中亞太”可以包括東北亞(含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南亞,大洋洲(主要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和北美洲西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這種“中亞太”更多從經濟合作組織上特別是APEC意義上或一般意義上使用。“小亞太”指東亞,即大、中亞太的核心部分。“小亞太”往往與“東亞”同時使用。它一般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兩部分區域,其中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支那和東盟各國,其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3、面積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10弱,經濟總產值約占世界經濟產值的1/5。這一概念與范圍主要在 論及該地區發展原因、道路、模式等問題時使用。本書亞太安全概念主要指“中亞太”,但在論核擴散問題時以及911事件后的亞太安全形勢也擴至南亞和中亞地區,即“大亞太”。
二 世界大國矛盾的焦點
從國際關系角度分析,亞太地區恰恰處于世界各類矛盾的焦點和戰略重心部位。
(一)亞太地區是世界大國力量最集中的地區。當代世界矛盾諸多,諸如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矛盾、西方發達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制度之間的矛盾、美國與日本、歐洲之間的矛盾、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族主義之間的矛盾等等。在這諸多矛盾中,東亞或亞太地區則是這些矛盾最突出的地域。在該地區,除了歐洲大國外,美、俄、中、日四大國全部在這里。國際事務中雖有多種矛盾,但與大國利益無關的矛盾不會構成國際主要矛盾,只有大國之間的利害關系才能對世界范圍的重大問題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再加上本地區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上的特殊性,就使該地區成為世界矛盾沖突最為突顯的地帶。
從經濟層面上說,亞太地區經濟規模占世界一半以上,新興市場面積為世界之最,從構成各發達國家爭奪亞太新興市場最廣闊也是最激烈的地帶;
從政治層面來說,在聯合國常務理事國中五個席位中亞太國家占有三席,在政治上亞太地區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西方與東方兩種價值觀、民主觀、人權觀的較量、沖突最具為典型與集中;
從國際政治格局層面說,多極化早在70年代就已初見端倪,冷戰后則發展迅速,除四大國外,東盟作為整體力量異軍突起,成為新的一極活躍在亞太舞臺上,從而構成亞太五極格局互相制衡、又相互沖突的特殊局面,形成十個雙邊{美日、美中、美俄、中日、中俄、美東(盟)、日俄、日東(盟)、俄東(盟)、中東(盟)}和十個三邊(美日中、美俄中、日俄中、美日俄、美日東、俄日東、中日東、中美東、俄美東、中俄東)以及四個四邊關系(美日中俄、美中日東、美俄日東、中日俄東)矛盾錯綜復雜的關系;
從文化層面上說,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在此地區不僅齊全,而且除基督教文化外,其它三種文化在世界人口比例中幾乎占絕對優勢,各類文化無論融合還是沖突,均比其它地區突顯。
(二)中美矛盾是各大國矛盾中最為突出的矛盾。
美國布什政府特別助理、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主任扎勒米·哈利勒扎德認為:亞洲政治和軍事環境的變化向美國提出一系列嚴峻的挑戰。要應付這些挑戰,“美國就必須著手制定一種戰略,用以實現遠期的重要目標,即防止亞洲安全形勢的惡化。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就是必須防止一個地區性或洲一級霸權國家的產生。”他認為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二:其一,在世界重要的地區,防止美國被剝奪經濟、政治和軍事參與權;其二,防止資源的集中,這些資源能確保出現一個像前蘇聯那樣針對美國的全球性挑戰。 目前,亞洲尚無國家能馬上成為地區性或洲一級霸權國家,但這并不是說這種威脅不會產生。事實上,亞洲的一個主要大國或有其參加的聯盟,能迅速地做出決定,不遺余力地發展武裝力量,以期在該地區挑戰美國。目前,雖然這還是遙遙無期的可能,但這種建設的結果,會對美國確保優勢的利益十分不利。2美國所尋找新的全球競爭對手自然就是中國。美國官方發表的許多文件都一再暗示甚至明示。在2001年9月底出臺的《四年防務審查報告》和《2025年的亞洲》這兩份重要文件中,己確定中國是美國的主要對手。按照《國防戰略審查報告》的表述,“盡管美國在近期不會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但地區強國仍有可能發展足以威脅地區穩定的能力,而在這些地區,美國也有重要利益。”美國判斷地區威脅時,把主要矛頭指向中國,認為亞洲正在成為一個大規模軍備競賽的地區,“這一地區存在著出現一個有豐富資源的軍事對手的可能性。”3“911事件”雖使美國把現實威脅指向恐怖勢力,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美國對華的軍事壓力,但卻未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對華的軍事戰略。
中美兩國既存在著巨大共同利益,也存在著諸多現實與未來的矛盾。 但不論何者對世界和亞太地區均至關重要。原因有二:一是俄日地位與作用有限。由于俄羅斯仍處于戰略收縮期,又是傳統的歐洲國家,它對亞太安全的影響雖大但卻難以發揮主導作用。日本雖是第二經濟大國,但在完全擺脫對美國的依附以前不可能在亞太安全中發揮主導作用。中國的重要性則勝于俄日,因此,中美兩國是維護亞太安全的主要決定性力量。 二是中美矛盾是全面而且是戰略性的矛盾,不同于其它大國與美國只有部分戰略矛盾。根據閻學通教授的研究:中國與美國在政治、安全、經濟三個方面都有戰略矛盾,而日本、歐洲和俄國只分別在經濟或安全一個方面與美國有戰略性的矛盾。 "中美矛盾的強度是美俄的2倍,是日美的6倍,是歐美的4-6倍。"4 “北京越來越把美國的軍事存在及其聯盟體系看成是臺灣回歸以及獲得自認為對維護其安全至關重要的戰略縱深的障礙”。5"9·11"事件后美國亞太戰略雖然進行了若干調整,中美關系在反恐斗爭中加強了合作,其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但美國把中國作為潛在對手的根本意圖并不會因此而輕易動搖。更有甚者,亞太地區正在崛起一個在美國看來構成其嚴峻挑戰的世界性大國-中國。美國國防部《四年防務審查報告》對亞太地區極其擔憂已講得再明白不過:“在亞洲保持穩定的平衡是一項復雜的任務。這一地區存在著出現一個有豐富資源的軍事對手的可能性。從孟加拉灣到日本海的東亞濱海區是一個特具挑戰性的地區。亞洲戰區范圍遼闊。美國在這一戰區的基地和途中設施的密度低于其它重要地區,在這一戰區獲得設施使用權的把握也較低。這就要求簽訂更多的進入和設施使用協議,發展基本不需要戰區基地支援、能在遠距離持續作戰的系統。”6該“報告”明確宣稱,為適應美國亞太軍事戰略的調整,國防部已決定增加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戰斗群,研究海軍陸戰隊在西太平洋沿海的作戰訓練。美國傳媒對此稱:“美國加強太平洋軍力,實際上是借打擊恐怖主義和彈道導彈防御,來增加美國的火力,同時將軍事重點轉移到太平洋以抑制野心勃勃的中國”。7
這些情況表明,中國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已更加重要;同時也表明,美中矛盾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影響與作用非比一般。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美關系高于美日、美俄、中日等關系。中美關系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影響21世紀世界和平與穩定。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講,21世紀世界矛盾焦點在亞太,尤其在美國與中國關系上。
三 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幾百年間,世界政治乃至軍事舞臺的重心均在歐洲,國際關系和世界政治舞臺均以西歐為中心展開;二戰后至蘇聯解體之前,這種狀況雖然由于第三世界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世界格局與戰前發生變化,但其世界政治軍事的重心并未發生根本變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主要陣地和戰略重心也一直在歐洲。盡管美國因越南戰爭曾一度亂了戰略重點陣腳,但尼克松上臺后很快作了調整。然而,隨著亞太經濟的飛速發展,加上蘇聯解體,世界政治戰略重心正在發生向亞太地區轉移的重大變化。美國公布的國防戰略報告表明:美國戰略已從以歐洲為重點逐漸轉變為歐亞并重,并有在21世紀上半期將戰略重心逐漸轉向亞太。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洛德早在90年代初就曾強調,美國政府今后將把與亞太地區的關系放在其對外政策的首位,在其長期安全和經濟計劃中,美國對東亞的重視將高于歐洲。外國報刊也評論說,“美國的主要注意力不再放在俄國或者從前與美國關系十分密切的伙伴歐洲身上,而是放在本國和亞洲。美國對歐洲的戰略興趣隨冷戰的結束而消失。”8但這種情況并沒有真正改變美國戰略的原來的重點,歐洲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安全對美國來說仍是第一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21世紀依然如故。實際上,美國的戰略重點正在向亞太方向轉移,只不過這種轉移要有一個較長過程,不可能要求一步到位。其過程是: “歐洲第一亞洲第二”—— “歐亞并重”—— “亞洲第一,歐洲第二”。之所以會如此,原因當然首先是經濟因素。亞洲經濟重要性日趨增加,但這種增長將會需要一個曲折過程。美國也必將越益重視該地的經濟發展。美國與亞太地區貿易總額早在90年代初就比歐洲的貿易總額多1/3。
但更重要的則是安全因素。美國認為,亞太地區安危直接關系到美國未來的安全命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公布的一份題為《2020年聯合展望》的文件中對21世紀美國軍事戰略進行了構想,該報告認為,10年前美國將大部分力量集中于歐洲的軍事沖突,而今天則是歐、亞兩洲平分秋色,今后則應更多地向亞洲傾斜,將美國的戰略重心由歐洲轉向亞洲。9美國另一份報告《亞洲·2025年》也說,今后對美國的威脅將發生在亞洲,歐洲則并無可以預見的與美國發生沖突的威脅。10事實上美國已開始增大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投入,包括加強它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據報道,美國幾年前有60%的潛艇部署在大西洋,現在大西洋與太平洋艦隊部署潛艇的數量是一半對一半,而且在不久之后,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潛艇數量將超過大西洋。11 911事件后美國戰略重點轉向亞洲更加明顯。“美國的決策者越來越認識到對美國全球勢力的重大挑戰很可能出現在亞洲,因此亞洲注定要成為美國安全戰略的焦點。”12,
美國全球戰略之所以有如此劃時代意義的變化,并非歐洲對美國不重要,也非美國對歐洲不重視,而是因為美國對歐洲的安全比較放心。美國認為蘇聯解體后,歐洲已不再有一個強勁的全球競爭對手,俄羅斯己不構成對美國的直接威脅。而且美國一直控制著歐洲的政治與軍事力量,通過北約組織主導著歐洲。在美國人看來,歐洲基本處于和平狀態,不存在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全球利益構成嚴重現實挑戰的問題。盡管有巴爾干前南地區的動蕩問題,但卻不足以威脅美國的安全。 與此相比,亞太地區對美國來說,卻憂心忡忡。該地區存在著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現實挑戰的若干問題,諸如朝鮮半島問題、阿富汗問題、伊拉克問題、伊朗問題、印巴克什米爾問題、臺灣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等等。其中任何一個熱點問題的矛盾激化,都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全球利益構成直接威脅,都將會把美國卷入一場的大規模局部戰爭。與此同時,在亞太地區美國尚沒有建立“北約式的亞洲”或“亞洲式的北約”,它與日、韓和澳締結的僅只是雙邊軍事同盟,與其它多數亞太國家沒有條約式的軍事關系。
四 世界安全的危險地帶
亞太地區一向是地區熱點比較集中和沖突多發地區。在冷戰時期40余年局部戰爭就一直連綿不斷,與歐洲長期處于相對穩定局面形成鮮明對照;冷戰后最初10年中“轉戰為和”,亞太處于相對穩定的態勢,與歐洲戰火紛飛局面又形成另一種鮮明對照。但從未來發展趨勢上分析,該地區國際關系舊有的矛盾并未完成解決,同時又出現一系列新的復雜因素,地區安全領域中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因素在迅速增加,因而有可能取代前十年歐洲的地位。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數量較少而國際關系又比較簡單的地區如北美,較大規模國際戰爭相對比較少。而當一個區域國家眾多、經濟迅速發展,而且又是大國地緣戰略交匯點,如歐洲,則往往成為動蕩或戰亂的中心地帶。從地理大發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400余年間,歐洲就一直是大規模國際戰爭的主要舞臺,直到1945年后歐洲才走向合作發展道路。當今,亞太地區恰是世界新的經濟增長中心,又是除歐盟外的全球主要戰略力量的地緣戰略交匯區,特別交匯于東亞地區。大國在這里發生沖突和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根據一些軍事專家分析:“亞太具備1945年以前歐洲的特征太多,而具備1945年以后的特征太少。人們有理由擔心1945年以前歐洲戰亂的歷史在亞太重演”13。這種歷史重演局面除上述諸多因素外,還應注意下面兩個特殊因素。
(一) 亞洲地區南部構成矛盾與沖突集中地帶。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撰寫的《跨世紀全球戰略評估》報告中認為,在冷戰及冷戰后最初幾年,美國戰略向 “北方”傾斜,主要集中在從歐洲開始,橫跨俄羅斯,直到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弧線上。相反,“當前的危險開始出現在南部孤線上的廣大地區:起自巴爾干半島、橫跨中東和波斯灣,穿過南亞,沿著東南亞到日本的亞洲半月形區。這一孤線上的危險是多樣的、互動的、增長的。如果不加制止,它們會引起全球范圍的不穩定,使西方利益遭受嚴重破壞。”14這一地帶除巴爾干部分外,大部分是在亞洲的南部和東部,有諸多危險的爆發點,“這些固有的矛盾和現存熱點,使亞太的局部安全形勢有隨時發生動蕩的可能性"。15朝鮮半島與臺灣一直被輿論認為是可能成為世界安全關注的兩大焦點。但“911事件”對美國在亞太戰略重點發生了很大變化。即美國在亞太的地區戰略從東部擴大到南部,重心也由北向南傾斜。911事件之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側重點主要是在東亞地區,重點防范中國;911事件后,美國雖然沒有放棄從東部對中國防范,但其在亞太地區最現實、最緊迫的任務是如何順利實施反恐戰爭,并通過反恐戰爭實現在中亞地區的戰略企圖。16,美國認識到,自己面臨的真正威脅來自恐怖活動,而恐怖活動產生的溫床主要集中在中東、中亞和東南亞地區。美國在反恐戰爭及其戰爭的得手,使美國在亞洲南部和西南部擴大了新的政治與軍事安全領地。中亞和東南亞則成為重中之重。而且這兩個地區民族、宗教矛盾復雜,并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大國爭奪激烈,關系微妙。在東南亞地區,還存在著南海海域和島礁之爭,臺灣海峽也有潛在的軍事沖突危險,被美國看作是不穩定因素較多的地區。據美國國防部一些高級官員透露,美軍在亞太的軍事調整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是美從日韓縮減兵力的同時,進一步加強駐韓美軍的作戰能力。其二是增加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目前,駐亞太地區10萬美軍中,超過75%的兵力部署在韓國和日本,同時,絕大多數美后勤部隊駐扎在新加坡。根據新的設想,美軍將進一步加強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軍事力量,還將爭取海軍艦只重返越南水域停泊,陸軍進駐菲律賓。其三是增強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美軍高級官員明確表示,在西太平洋建立一條連貫的美軍基地鏈,目的是幫助亞太地區的美軍加快轉型為一支規模更小而機動性更強的軍事力量,以應對新的挑戰。17
(二 )亞太地區是軍備增長和核武裝發展最快的地區。亞太地區不僅是世界主要軍事大國最密集地區,也是軍事力量增長速度最快地區。美國2004財政年度國防預算高達3799億美元,至2009年,美軍費將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18美軍費開支占全球軍費總額的35%,超過在美國之后軍費開支前8個國家(地區)軍費的總和。日本是迄今為止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區頭號軍事強國。2002年軍費高達500多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軍費大國,僅次于美國,實際兵力已超過英國。90年代以來,借口所謂“朝鮮威脅”,日本進一步加強已相當精良的海上力量,并正式決定與美國聯合開發戰區導彈防御系統。日本政府2003年6月21日決定,在2008年3月底之前,建立起一套耗資2000億日元(約合16.6億美元)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這套系統將由愛國者-3型導彈系統(PAC-3)和標準-3型導彈系統(SM-3)兩部分組成。19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后日本國會又通過“有事法制”3法案,標志日本向軍事大國又邁進了一大步。20
亞洲其它國家出現“逆裁軍”傾向。亞太地區是當今世界軍費開支和進口武器最多最快的地區。亞洲國家武器進口總額占全球總額的57%。21其中東亞地區尤甚,已經取代中東成為常規武器的最大買主,占全球銷售的34%(中東占21%)。此外,該地區除美中俄等原有核武器國家外,又增加了印度和巴基期坦兩個擁有核武器國家,使該地區成為核武器國家數量最多和核武競賽最激烈地區,從而增加了該地區沖突的變數。朝鮮2003年核危機時期也宣布有了核武器,這無疑更增加了東北亞地區的核競賽趨勢。美國亞洲戰略家認為:“一旦全球經濟衰退停止,環太平洋地區將普遍實行911事件后的軍事現代化”。該周刊認為西方國家的武器出口將急劇提升亞洲的軍事力量。該地區國防工業的崛起和競爭心理將進—步加強該趨勢。“亞洲將不得不應付歐洲曾在20世紀發現難以解決的那種武器競賽問題。歐洲的武器競賽導致在25年之內爆發兩場世界大戰。”22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美日加強軍事同盟和美日對導彈防御體系的研制和部署,將對亞太特別是中國構成威脅。中國軍事專家認為,美日軍事同盟“惡化了中美、中日之間的信任關系,動搖了三國關系正常發展的基礎,并對中國的安全構成威脅”。美國此二項政策不根本改變,亞太的軍事擴展局面也就不會有改變。倘若臺灣如被納入這一防御體系,無疑會更增加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它必然要加快亞洲的導彈擴散會,促使這個地區的大部分國家最終尋求導彈防御,即使只是為了戰區防御和力量保護。一些美國專家認為,如果美國到2010年大規模部署彈道導彈防御系統,那會使包括亞洲大國在內的強國卷入外層空間軍事化。 “新一輪的太空軍備競賽正在展開” 。23
1 陳峰君:《當代亞太政治經濟析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17頁。
2 美國蘭德公司報告:《美國和亞洲:探索美國的新戰略和兵力態勢》(The United and Asia: Toward a New Strategy and Voce Posture)2001年5月15日。
3 美國國防部:《四年防務審查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t.),2001年9月30日
4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27頁。
5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中國戰略走向》(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中譯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6頁。
6 美國國防部:《四年防務審查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t.),2001年9月30日
7 The Washington Times.October 2.2001
8克里斯托夫·貝爾特拉姆:《美國轉向亞洲》,(德國)《時代》,1993年8月27日。
9《夜光新聞》: 2000年-6月19日,http://dailynews.muzi.com/tp/chinese/Korea_situation.shtml
10(美)羅伯特·凱塞:《亞洲·2025》,載《華盛頓郵報》,2000年3月17日。
11《夜光新聞》: 2000年-6月19日,http://dailynews.muzi.com/tp/chinese/Korea_situation.shtml
12 英國《簡氏情報文摘》周刊2002年3月18日,題:《美國戰略重點在亞洲》。
13 朱陽明主編:《亞太安全戰略》,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284頁。
14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理清紛亂的世界—美國跨世紀全球戰略評估》(Priorit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Strategic Assessment)中譯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54-55頁。
15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2000-2001年戰略評估》,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75頁。
16 楊運忠:《九一一事件對國際戰略態勢的深刻影響》,《當代亞太》2002年3月
17 美國《洛杉磯時報》2003年5月29日;《環球時報》 2003年06月04日第七版
18 《中國國防報》2003年2月25日第4版。
19 新華網東京2003年6月22日電。
20 日本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通過的 "有事三法案"指:《應對武力攻擊事態法案》、《自衛隊法修改案》和《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修改案》。《應對武力攻擊事態法案》的主要內容是,當日本遭到武力攻擊時,政府可以在內閣會議上決定應對基本方針,并設置由首相擔任部長的對策總部;授予首相能夠對地方自治體發布具體行政指示的指示權和代執行權。《自衛隊法修改案》增加的主要內容有,當預測到要遭受敵方的武力攻擊時,自衛隊可以構筑防御設施;接到行動命令后,自衛隊有權強行征用私有土地和改變私人房屋的形狀。《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修改案》增加的主要內容是設置向安全保障會議提供建議的"應對緊急事態專門委員會"。這三項法律實施之后,一旦需要,日本國民個人的權利將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別是日本廣播協會等主要媒體將被納入政府的管理之下。
21 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著:《世界安全形勢》,中澤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204頁。
22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周刊》題《亞洲將面臨一場軍備競賽》2002年.3月11日
23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周刊》題《亞洲將面臨一場軍備競賽》200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