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文章:11月2日,美國2004年總統大選終于在躁動、不安與期待中如期舉行了。美國內外對此次大選的關注不僅在于誰能在漫長而又激烈的總統大選中笑到最后,也高度關心今年的選舉是否將出現2000年選舉時的那一幕:由于計票原因,選舉的結果遲遲不能出臺。這種選舉中的"腸梗塞"現象不僅動搖美國的選舉制度,最重要的是,它為美國總統選舉將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那么,今年的美國大選又怎么樣了呢?
·2004年大選:2000年大選的"復制版"?
在選舉局勢一路平穩演進了近一整天之后,當地時間11月3日凌晨,俄亥俄州的選情首先掀起波瀾。由于布什總統與民主黨候選人克里在該州的得票過于接近,只相差10萬多票,因此克里陣營表示要繼續清點在選舉日無法完成清點程序的"臨時選票"。隨后,新墨西哥州的州務卿表示,由于該州布什與克里的得票只差1700多票,該州的選舉結果也將押后宣布。戲劇性的是,愛荷華州也加入了推遲選舉點票結果的行列。本來有望平穩結束的美國大選,現在又一次進入了讓美國聯邦選舉制度尷尬、讓兩黨候選人繼續惡斗以及讓美國選民仍然激情難抑的新時期。
從目前來看,現任總統布什在11月2日的大選日中表現強勁。在已經明確得出點票結果的州中,布什贏得了28個州,累計獲得的選舉人票數為254張;而克里參議員贏得了10個州,累計獲得選舉人票數為252張。雙方得票比例是布什51%,克里是48%,獲得的選民投票數的差距為377萬票。這一結果其實并不出人意料,也說明了選前對選舉結果的主流性的預測與分析結果。這說明兩人的基本票倉以及獲得優勢地位的選舉區域十分穩定,彼此的"基本票"既穩定又保險。
2004美國大選迄今已幾乎成為了2000年美國大選的"翻版",不同的是2000年佛羅里達"一州定乾坤",而現在,俄亥俄州取代了佛州,一躍而成為了布什和克里兩人命運的分界點。
·克里不愿意認輸還是程序公正的原則應該進行到底?
克里陣營看來是充分吸取了2000年戈爾大選的經驗教訓,那就是即便處于劣勢,也千萬不能主動"低頭",哪怕是有一線機會,也應該咬住不放。目前,克里要求延后宣布俄亥俄州的點票結果應該是合理的。問題是,克里陣營能夠抓住這一點,是因為他和布什在該州的選舉實在是過于膠著了。而"臨時選票"在全美國有200多萬張。從理論上來說,存在著克里能在該州最后的清點選票中"扳平"布什、甚至超越布什的機會。
當然,這種機會不大,甚至可以說"渺茫"。目前有媒體報道說,俄亥俄州的臨時選票加上海外選票可以高達25萬張,但克里想要靠這25萬張選票獲得勝選,就必須拿到其中的20萬張,即得票率需要超過80%。就是說,克里從新點出的票中,既要得到抵消和勝出布什領先的15萬票,還要抵消掉共和黨候選人可能新得到的票數。但按照今天兩人在該州48%對51%的得票比率,克里想要突然提高自己的得票率到80%幾乎是不可能的。迄今沒有任何指標可以證明,在臨時選票中克里占據絕對優勢。
其實,2004年美國大選進行到這樣慘烈的階段,在3個州的點票問題上慎重一點是很有意義的。目前在美國需要解決的是,即便有一方以微弱的優勢勝選,也要讓他的對手"死"得死心塌地、無話可說吧。否則,民主黨2000年的選舉悲情還未消化、結束,2004年大選又他們繼續面臨那種非常不甘心、不情愿的2000年式的"悲情",這不僅對美國民主黨是雪上加霜的沉重打擊,而且對于選舉后彌合今天全美的"兩極對立"也極無益處。
·"后2004選舉日"的美國:結局在哪里?
經過11月2日晚的不眠之夜后,美國的各種政治力量都在進行著緊張的討論,問題只有一個--3個州的點票結果可以推遲公布,但選舉的結果應該如何確定,又應該在什么時候宣布?顯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超越了誰當選的問題,更涉及到了選舉進行到現在美國聯邦制度的政治信譽以及美國選舉機制的體面與尊嚴的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俄亥俄州的點票時間及相關程序。該州的法律宣布,"臨時選票"的清點和確認需要11天。如果11天為一個預定的時間表,那么,選舉結果在11天后才能真正產生?這樣的可能性其實不大。因為,沒等到"臨時選票"全部清點結束,克里和布什都將會知道自己的命運究竟是什么。其次,如果直接與該州有關的這些需要滯后清點的選票,達不到目前布什在該州領先克里的實際票數,那么選舉自然也都落幕了。
因此,目前的局面是:落后的克里想要"敗中求生",領先的布什自然急于確認自己的勝選結果。最后的一輪共和黨與民主黨的角逐,已經難以實質性地改變最后的選舉結局了。不過,選情膠著到這種程度,美國的選民一定會繼續高喊:最后一次吧。
(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