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最近,從媒體上看,國際社會似乎正在刮著一股直接或間接指向中國的陰風:美日安保會議首次將臺灣海峽列為兩國的共同戰略目標,美國2005年的軍事政策正式評估報告暗示要對華實施強硬路線,俄羅斯和日本要結成防范中國的戰略同盟,俄羅斯和土耳其的企業將聯合起來應對“威脅全球經濟”的中國商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前幾天,布什訪問歐洲,美歐之間如何協調對華政策,又成了媒體炒作的熱點之一。所有這些都不能不引起國人的重重憂慮。
平心而論,別人如何議論和怎樣對待中國,中國自己是無法左右的。除了在適當的場合、以適當的方式做出回應之外,中國最需要做的,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沉下氣、靜下心,穩住陣腳。
要穩住陣腳,首先必須夯實自己的根基。中國不能用人工吹起的泡沫把自己罩起來變成泥足巨人。“崛起論”、“大國論”至少在目前還難以作為穩固中國的根基。以GDP為例,11萬億人民幣的總量與10萬億美元的差別有多大,人均1千美元與人均3-4萬美元的差別有多大,我們的心里必須要有數。再以軍費開支為例,250多億美元的軍費不過只是美國的1/20多一點,日本的2/3左右,僅僅比韓國和臺灣多1/3。至于所謂中國經濟的購買力水平已經超過日本并抵近美國的說法,天知道這里邊有多大水分。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許多指標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與發達的大小國家相差還都不是一兩個檔次。因此,中國不能隨著本文開頭所說的那股風起舞,自己欺騙自己,真的以為中國“崛起”了并招致了別人的“妒忌”。中國切忌浮燥,應腳踏實地地致力于自己的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社會發展。
要穩住陣腳,必須看到自己的長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最大的長處就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談到對外開放以來中國已累計實際吸收國際直接投資5600多億美元、累計建立涉外企業50多萬個的時候,在談到僅是去年中國與美國、日本、歐盟的貿易額都超過了1500億美元的時候,人們往往強調的是外資、外貿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而極少談甚至不談其對這些國家到底有多大影響。有沒有人算過,若沒有上述那些數字,這些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廣大的資本市場、商品市場其實就是中國手中的最大王牌,不管是生產石油的國家,還是制造武器的國家,都需要市場。中國用不著可憐兮兮地盼著俄羅斯把石油管道修向中國、歐盟解除對華的武器禁運。相反,倒是那些石油大亨、軍火商應當眼巴巴地盯著中國的市場。中國的第二個長處就是崇尚和平發展。從古到今,中國總是遭受外來的侵略,而沒有欺負過別人,今后的發展戰略仍是和平。不搞強權政治,就不會招致別國的怨恨。中國第三個長處就是經濟發展比較快,有比較強的綜合實力。有想要與中國作對者,對此也要思考再三、不敢貿然行事。
要穩住陣腳,還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對于布什這次歐洲之行,人們談論最多的是歐美之間的分歧,于是,報刊上充斥著“布什笑臉訪歐難補‘大西洋裂痕’”、“布什歐洲之行面臨八大難題”之類的報道。歐美之間在諸多方面確有分歧,但必須看到兩點,一是它們之間的一致要多于分歧,二是它們之間的分歧少有是根本性的、長期的和不可調和的。歐美的諸多分歧都是一家的內部問題,解決了各方皆大歡喜,解決不了也無傷大局。在這一點上,一定要看到西歐、北美以及日本在本質上的一致性。以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為例,美國一直反對,布什近日在與希拉克會晤時又明確地表示了這一點。其實,美歐即使在這個問題上分歧依舊,也不會反目為仇;反過來,就是美國不干預,中國也別指望歐盟把什么武器都賣給中國。當然,不夸大它們之間的分歧并不意味著否認美國與歐洲、美國與日本之間有分歧。關鍵是要對它們之間的分歧做出恰當的定位:在什么層次上,有多大范圍,程度有多深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使中國能夠更好地利用這種分歧,確定中國相應的外交方針。如果定位不準,在夸大或者無視對手間分歧的基礎之上制訂出外交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不免會出現偏差,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甚至造成外交上的失誤。(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孔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