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在線消息:《華盛頓觀察》周刊第12期載文《胡錦濤乘“崛起風”訪美 布什“兩手”對華》,摘要如下:
中國在經(jīng)濟、國防、乃至地區(qū)影響力方面的力量上升在世界各國的議論紛紛中其勢不減。如今,這一事實不僅進入了美國人的眼中,而且已被他們認真對待了。過去的中美關系是否能被重新定位為美國與“崛起的中國”的關系?即將于2006年4月中旬造訪美國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許會在和布什總統(tǒng)的會晤中,給人們一個答案。這場中美首腦峰會曾被去年秋天席卷美國的颶風耽擱,頗有些“姍姍來遲”的意味,再加上“中國崛起”的語境,胡錦濤此次訪美似乎顯得格外重要。
“我不確定美國是否能接受‘崛起的中國’作為此次首腦會談的背景,但是不可否認的,中國的力量上升正在成為國際關系中越來越重要的因素。”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亞洲項目主任班寧?加雷特(Banning Garrett)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雖然美國的國會和民眾對中國有一些誤解,但中美的最高領導人是理解雙方眾多的共同利益的,胡錦濤此次訪問應該會本著這種相互理解的精神,和布什總統(tǒng)商談具體問題,澄清雙方的誤區(qū)。”
布什政府從2005年連任之初就開始討論對華新戰(zhàn)略。從最近的2006年初出版的美國國防戰(zhàn)略評估(QDR)看,基調似乎已經(jīng)定了下來:即要務實地面對中國地崛起,遏制中國也是行不通的。
由此,布什的對華新戰(zhàn)略似乎顯露出兩手準備。一方面積極地將中國引導為負責任的世界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把中國拉入國際事務,和美國并肩當好世界的領導。但是如果美國對中國的某些做法不滿,如軍事不透明、單方面實行臺海同一、進行能源擴張,則會使出“另一手”進行圍堵(Hedge)。
“美國對中國的兩手是一起用的,合作與軍事防備同樣重要,但歸根到底,美國要保持和中國長期穩(wěn)定的雙邊關系,”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政治學教授陸伯彬(Robert Ross)對《華盛頓觀察》周刊分析說,“美國的行動是,一方面加強在亞洲的防衛(wèi),一方面不愿在臺灣問題上和中國發(fā)生直接沖突。而現(xiàn)在的問題是,美國應該對臺灣施加多大的壓力才能保證這一點。”
在陸伯彬看來,中國崛起已經(jīng)是長期的現(xiàn)象了,并不是此次胡錦濤訪美才出現(xiàn)的。因此,他并不認為“布胡”四月峰會有明顯的中美關系新定位。
“中美雙方各自的經(jīng)濟增長和繁榮,在共同的國際框架下,合作空間遠遠要大于分歧,尤其是在能源、流感等共同關心的議題上,”加雷特說。
他為中美合作設想道,“美國和自己的盟國德、法、日之間,也不是時時都保持一致的。它們分享共同的戰(zhàn)略目標,但是在很多技術問題上會有分歧。雖然中國并不是美國的盟國,中美‘應該建立’這樣的關系。這不一定是像北約一樣,為了對抗前蘇聯(lián)而建立,但是中美應該,也需要有更多更緊密的合作。20年之后,或許中美就可以成為盟友了。”
“此次,胡錦濤訪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臺灣問題正處在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中美首腦要借這個機會向臺灣發(fā)出中美攜手的信號,”陸伯彬如是說。
身兼臺北市長和國民黨主席重任的馬英九,3月中旬剛剛周游美國一圈,并拋出了要堅持“九二共識”的主張。他在華盛頓幾家著名智庫的演講中,為臺灣關系勾勒出一幅令人期待的和平圖景,并一再強調:“臺灣是和平的締造者,而非麻煩的制造者”。
“馬英九訪美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說他為‘布胡’會在探討臺灣問題時奠定了好的基調。”陸伯彬樂觀地評論說,“雖然我不確定此次胡錦濤來訪,布什是否會像2003年接待中國總理溫家寶時那樣,‘敲打’陳水扁一番,但美國會向臺灣傳遞這樣的信號:中美對陳水扁試圖改變臺海現(xiàn)狀、挑釁‘一中’底線的行為感到非常失望。中美希望借此警告陳水扁要小心。”
“臺灣問題仍然是中美最終可能兵戎相見的導火索。”加雷特說,“中國大陸為了防范臺灣獨立而進行著軍事準備,同時憂心美國是否會在臺海開戰(zhàn)的情況下卷入。”
加雷特認為,這種懷疑論調對中美關系是不利的,導致雙方的猜疑越來越深。因此在最近的2006年初出版的美國國防戰(zhàn)略評估(QDR)中,才出現(xiàn)了要“圍堵”中國的字眼。雖然這些想法是荒謬的,但邏輯就是這樣發(fā)生的。中國大陸應該承擔一部分責任。
早在2005年底,中美關系專家們就預測,2006年對于中美經(jīng)貿(mào)問題是個難關。根據(jù)美國政府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字,在2005年的前十個月里,中美順差就達到了1660億美元,全年數(shù)字預計將突破2000億美元。可以說,這突破了布什政府所能承受的心理關口,他們不得不反應。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查理斯?舒默(Charles Schumer)和共和黨參議員琳賽?格雷厄姆(Lindsay Graham)于3月21日展開了對華的“人民幣”之旅。然而,這兩名主張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參議員,在受到中方的高規(guī)格接待后則表示,他們對美中貿(mào)易關系感到更加樂觀。
“在胡錦濤的行程中,中國有可能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呈現(xiàn)更加靈活的姿態(tài)。”陸伯彬說,“但是,貿(mào)易問題是個復雜的問題,涉及經(jīng)濟、政治和政策考量。我相信在未來長期的中美關系中,貿(mào)易問題還會反復出現(xiàn),這需要中國能展示對美國政府更多的支持。”
其實,中方也明白,時值美國中期選舉,布什政府的壓力很大。為了表示誠意,胡錦濤訪問期間可能會和美國簽訂一些購買合同,買些飛機和大豆回國,松緩一下中美緊張的經(jīng)貿(mào)氣氛。同時,導致巨額逆差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不愿向中國出口更多高科技產(chǎn)品,也不與中國進行核合作。而從中國的角度將,她并不嫌美國的武器貴!
“相對地,知識產(chǎn)權問題在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中更為關鍵,它涉及到幾十億美元的生意,不僅影響到美國的利益,也涉及到中國的自身利益。中國政府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更好地保護知識產(chǎn)權。”加雷特建言,“中國應該意識到,他們?yōu)楸Wo知識產(chǎn)權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為了要取悅美國,而是為了中國自身的長遠發(fā)展。如果中國將來要發(fā)展自己的技術密集型產(chǎn)品,就必須建立保護產(chǎn)權的意識。即使盜版工廠們現(xiàn)在在賺錢,還是應該被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