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俄羅斯對日本投資拒絕提供政府擔保,恐怕設想難于落實。日本政府要求與俄羅斯之間締結政府間保證協議,以促進日本企業對東西伯利亞石油開發的投資。早在2003年6月底,當時的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與俄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在海參崴會談,日方表示準備投資75億美元幫助俄羅斯開發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準備投資10億美元發展石油管道沿線的經濟設施。但是先決條件是把管道修到日本海并首先供給日本。當年10月日本又表示愿意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和投資來幫助俄勘探西伯利亞東部的新油田。此外,日本還愿意以低于商業利率的條件向俄羅斯提供50億美元貸款,以說服俄羅斯建設一條價值58億美元的通往太平洋海岸的石油管線,而不是建設一條價值28億美元的通往中國的石油管線。2005年11月21日普京訪問東京時,俄日雙方也探討了吸引日本企業參與西伯利亞和遠東自然資源開發問題。俄方保證輸油管道會如期修至太平洋,日本能夠得到西伯利亞石油。俄日深化合作的主要障礙來自北方四島問題和與此相關的和平條約的締結。日方還表示對參與東部天然氣管建設感興趣。
7月21日,普京總統在俄政府“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會議”上要求政府對東西伯利亞輸油管道建設進行協調工作。同時“必須對這一地區的油田加強勘探和開發,拉動道路、電力、基建和社會基礎設施的發展。要保證項目順利實施,促進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當地化工、森工和建材工業的發展。”他指出,管道已經鋪設和焊接100多公里,這是后蘇聯歷史上東西伯利亞最大的輸油管道建設工程。
俄羅斯是東北亞地區唯一的能源出口大國,油氣探明儲量分別占世界的6.2%和26.6%。其天然氣儲量和產量世界第一,是歐佩克之外的最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目前,俄羅斯對葉尼塞河東部的西伯利亞地臺油氣勘探投入不足,探明儲量僅為8億噸,露頭油氣儲量為4億噸,僅可保證3000萬噸/年的開采量。俄羅斯原計劃在2020年前把探明儲量提高到20億噸,以保障東部輸油管道的正常有效運營。但是,地質學家認為,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油氣地質儲量要遠遠低于西西伯利亞,目前探明儲量僅是西西伯利亞盆地的7.6%。
東北亞地區的中國和日本都是世界能源進口大國,油氣資源貧乏的日本對政治動蕩的中東石油進口依賴更高達90%。近年來,中日兩國先后把油氣進口多元化的戰略投向能源資源豐富的俄羅斯。日本公司早在90年代中期薩哈林大陸架油氣開發中已經捷足先登,獲得收益。SODECO在2005年10月投產的薩哈林-1項目中占有30%股份,三井和三菱(Mitsui、Mitsubishi)在1999年7月投產的薩哈林-2項目中共占45%股份。
根據中俄雙方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中俄正在加強能源領域的戰略合作。目前,中國對俄羅斯油氣領域投資已達到100億美元(2004年12月劃60億美元作為2010年前4850萬噸原油供貨的預付款)。3月21日普京訪華期間,中俄兩家國營石油公司宣布在年底前分別在兩國組建兩個合營公司,分別經營下游和上游業務。7月19日中國CNPC在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 LSE)斥資5億美元、以每股7.55美元收購了俄羅斯石油公司首發(IPO)6622.52萬股,占其全球交割寄存(GDR)的5%,認購的條件是進入上游,聯合開發萬科爾油田;Sinopec在薩哈林-3維寧斯克區塊中占25.1%的股份;6月20日Sinopec斥資35億美元從ТНК-ВР收購了“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96.9%的股份。7月13日Sinopec與俄羅斯石油公司重組“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占51%,中方占49%。為了能夠在竟拍中勝出,中石化決定聯手俄羅斯石油公司。此前的5月份,兩家公司達成結盟協議:收購成功后由俄方控股。普京在6月22日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首府伊熱夫斯克現場辦公時,稱贊了中俄公司這種合作方式。
據悉,2006年8月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將訪問中亞,屆時與哈薩克斯坦等國元首探討油氣領域的合作,目的是“抗衡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對中亞地區的政治影響”。日本支持土庫曼斯坦天然氣管線經過阿富汗南下方案,試圖過境巴基斯坦或印度進口中亞液化氣。
7月20日,日本政府國務秘書建議建立“東亞能源安全磋商機制”,包括俄羅斯、中國、日本、南韓和東盟10國。這是日本對普京在上合組織成立五周年峰會上提出的“能源俱樂部”設想的反應。該俱樂部的成員為:俄、中、中亞四國、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俄分析家認為,如果日本能夠真正落實對俄東部管道建設和資源勘探開發的投資,那么日本對俄羅斯石油的競爭中將占上峰。
不良的商業競爭會轉化為地緣政治的競爭,惡化投資環境,東北亞地區各國應樹立新能源安全觀,加強能源需求國與供應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7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圣彼得堡提出了“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倡議能源問題非政治化,避免地緣政治紛爭干擾全球能源供應。這一倡議應成為建立東北亞地區能源安全保障機制的指導思想。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龐昌偉 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