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做法越來越不合時宜
認為外國人理應受到我們特殊照顧,在歷史上也許說得通。當時,在華外國人數量很少,而且幾乎全部都是經過我們“選拔”后邀請而來的。由于數量少,在華外國人的總體素質也比現在高得多,故此,對一般中國人的生活的觸及和妨害,要比現在少得多。那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很少,人民幣的官方匯率比市場上的實際匯率要高很多,中國不得不搞“專供外賓”的商店。其實,當時的外國人未必從這種“特殊待遇”中感到自己受到優待,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價格歧視。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國際上普遍的看法是人民幣的匯率是被低估了而不是被高估了,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是世界第一,“專供外賓”的商店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存在了;同時,現在的在華外國人的數量與改革開放前已不可同日而語,其中魚龍混雜,盲目給予他們特殊照顧會越來越多地觸及和妨害一般中國人的生活,再加上公眾權利和平等意識的普遍提升,這種舊的思維越來越不合時宜;而且這與“國際慣例”也顯然沒有“接軌”:如果說“國際慣例”不是歧視外國人的話,至少不會給予外國人任何特殊待遇。
總之,認為在華外國人理應得到我們照顧的思維和做法,無助于中國與外國的關系,有害于中國人的感情和利益,是早已過時的做法,不宜再繼續下去了。正確的做法是給予在華外國人與中國國民同等的待遇,平等、公正地看待外國人也是平等、公正地看待自己。(來源:環球時報/王小東
作者是北京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