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一名駐伊美軍士兵在伊拉克的迪亞拉省巡邏。駐伊拉克美軍當天說,伊拉克安全部隊在迪亞拉省發現了一個亂葬坑,里面有約百具尸骨,現在還無法判斷這些人的身份及死因。新華社/法新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盡管伊拉克戰后重建使美國處境難堪,但布什還是為美國留下了“控制伊拉克石油”這一核心遺產。如果美國真正獲得這一遺產,將會確保美國掌握未來幾十年的利益流向。因此為落實對伊拉克石油的全面控制,美國借伊拉克新政府虛弱之際,加快了行動步伐。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苦等的石油果實,終于快要成熟了。
近日,世界油價每桶已突破100美元,世人對石油開發也愈加關注。就在這個當口,沉寂多年的伊拉克石油項目競標工作適時啟動,并日漸成為角逐熱點。據伊拉克石油部透露,超過70家國際石油公司向伊拉克政府有關部門遞交了欲參與伊石油項目的投標書。伊拉克有關部門將對參與投標的國際石油公司進行全面研究、考察和評估,并在3月份公布被批準進入伊能源市場的石油公司名單。
發動戰爭搶石油
早在二戰時期,美國就對中東石油格外關注。此后,美國的中東戰略一直帶有濃厚的石油味。而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儲量排世界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沙特和伊朗。另一說伊拉克排第二位)。2007年4月,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國際知名咨詢機構的報告說,伊拉克石油儲量可能為目前預計的近兩倍,該國的石油產量未來五年還會翻番。伊拉克石油開采成本低,每桶只有1~2美元,其帶來的巨額利潤可見一斑。
古語說得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伊拉克豐富的石油儲量令美國垂涎不已。美國一直在尋找進駐海灣的借口。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拙劣做法,正好為美國加大在海灣軍事存在提供了最好機會。而經歷了此后對伊拉克長達十余年的國際制裁后,美國又借與薩達姆政權毫不相干的9.11事件,對伊拉克大動干戈。據披露,早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五角大樓就制定了在戰爭頭幾天奪取伊拉克油田和設施的詳細計劃。而美軍進入伊拉克后,重點保護的是伊拉克石油和石油設施。美國的做法再次印證:入侵伊拉克并非是“解放伊拉克人民”,而是控制石油。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就是,隨著薩達姆的下臺,美國全面占領了這個“漂浮在油海上”的國家,并由此獲得了占世界67%的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控制權。2007年7月,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公開稱,美國侵略伊拉克的真正原因是石油。
控制大國生存命脈
美國搶占伊拉克石油,首先是想通過控制伊拉克石油,掌握制定油價主動權。據世界能源機構統計,世界石油需求將從目前每天8500萬桶,增加到2030年的1.16億桶。但目前,海灣國家不愿以增產石油來滿足世界需求。今年1月,布什在訪問沙特時,曾要求沙特增產石油,平抑油價。以往沙特都會欣然從命,但這次卻態度勉強,僅計劃未來幾年每天增加150萬桶。在此情況下,伊拉克石油的重要性日漸凸現。它將在滿足未來20年每天300萬桶石油需求方面起關鍵作用。有人還預計,未來伊石油生產可達每天1000萬桶。因此美國如果控制了伊拉克石油,隨時有能力大量增產,勢必將打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對油價的壟斷,獲得石油定價自主權。
其次,石油是一種稀缺不可再生的資源。石油作為現代工業的“血液”,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失去能源保障的國家面臨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據估計,在過去的100年中,全世界已經消耗掉了地球歷經數百萬年所集聚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的一半,石油供應日趨接近“供油頂點”。這種情況已在美國出現,并正在英國和印尼出現,并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在墨西哥和其他一些產油國出現。因此石油資源日益成為各國爭奪的戰略資源。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前主席、參議員理查德·魯格去年在演講中說,世界油田儲量的3/4不在美國的掌控下。在這種情況下,“誰控制了包括中東、里海和中亞在內的歐亞大陸的石油,誰就能決定誰死、誰活,誰吃飽、誰餓死。”“美國選擇了最野蠻、具敗壞性和短視的方式來應付‘供油頂點’的問題:用武力來占有地球上剩余的但正在快速消失的石化燃料”。對美國來說,控制上述地區的石油資源,不僅可確保本國長久發展需要(盡管目前來自中東的石油在美國石油進口中所占比重不大),還可通過掌握世界能源龍頭,控制其他能源需求大國(如中、日、歐)的生存命脈,最終在與這些國家的較量中不戰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