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投票不久的澳大利亞大選出現了戲劇性一幕:執政黨工黨和以自由黨為首的反對黨聯盟都未能獲得組閣所必需的76個議席,且雙方席位幾乎旗鼓相當,這就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澳大利亞將首次出現所謂“懸空議會”狀態,即工黨和自由黨分別嘗試組閣,而在組閣成功前,吉拉德的現政府將作為看守內閣繼續“看家”。
從幾個月前的幾無翻盤希望,到如今的旗鼓相當,自由黨可謂創造了奇跡,正因如此,黨首阿博特一副獲勝者的姿態,高調與綠黨黨首、參議員布朗和幾位獨立議員接觸,試圖掌握組閣先手。正如他在選后所言,工黨選后已喪失多數地位,不具備組建3年內穩定、強有力政府的能力。
然而自由黨同樣沒有這樣的能力。正如許多評論所指出的,資源稅的不得人心,碳交易方案兩頭不討好,抵消了工黨政府帶領澳大利亞躲過經濟衰退的王牌,加上工黨選前內訌,吉拉德的“黨內政變”推翻陸克文,卻令后者的票倉——昆士蘭和新南威爾士這兩個傳統的工黨大本營倒戈,更要命的是,在這一系列內憂外患之余,工黨決策層居然盲目樂觀,對大選準備不足,待發現民調逆轉后又自亂陣腳。可以說,自由黨在大選中沒有輸,在很大程度上是拜對手接連出錯所致。但選民們并未因為反感工黨而倒向自由黨,保守的自由黨和比傳統自由黨立場更保守的阿博特所提出的施政綱領同樣缺乏吸引力,他們想組成一個“穩定、可預期、有能力的新政府”,怕同樣不是很容易的事。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選舉的挫折對工黨而言既是壞事,又未必不是一次及時的提醒。從目前形勢看,工黨并未全輸,倘能利用此次契機迅速完成內部整合,并及時調整不合民意的政策,未必不能在3年后重振雄風。
當然,人們更關注的是組閣問題。由于雙方均離76席一步之遙,綠黨的1席和獨立候選人的數席就變得相當關鍵。從目前情況看,綠黨有史以來第一位眾議員班德,以及曾是綠黨成員、代表塔斯馬尼亞島的威爾基,都已明確表態,愿意和工黨聯合組閣,曾是右翼國家黨成員、號稱“瘋狂鮑勃”的凱特表示將支持自由黨,而立場趨于中性的兩位獨立候選人奧克肖特和溫莎則態度不明朗,后者僅表示“支持得票最多的政黨”,從這種情形看,自由黨-綠黨內閣和工黨-綠黨-獨立候選人內閣出現的概率,幾乎旗鼓相當。
當天平處于恐怖平衡狀態時,自身能量有限、卻足以改變平衡的小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而他們原本很少有人傾聽的聲音,也會因這種獨特地位,而變得突然響亮起來。綠黨是工黨不得人心的資源稅推動者,且主張更嚴厲的環保政策,一旦工黨聯合政府成立,為遷就班德,以及綠黨背后11.48%的澳大利亞選民,工黨很可能不得不飲鴆止渴,加大推進資源稅和環保措施的力度;可能被自由黨拉攏的幾張獨立選票,幾乎都是地方利益的捍衛者,或著名的政壇變色龍,加上自由黨本身政綱不鮮明,一旦自由黨聯合政府出現,澳大利亞未來的政策走向將表現出更多的不確定性。
究竟“懸空議會”壽數幾何,未來的聯合政府是左或右,最關鍵的因素,恐怕是工黨整合的速度。畢竟工黨的基本面要更穩固,潛在同盟者共識更多,如果能迅速完成內部整合,就能對獨立候選人產生更多感召力,組成聯合政府;倘工黨繼續一盤散沙各自為政,自由黨就有很大概率乘虛而入。綜合而言,工黨利于速勝,而自由黨利于混戰,倘若“懸空議會”曠日持久,時間恐怕對自由黨更有利。
(作者: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婧遠)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