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太凶猛1v1高h,大地资源在线资源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二区,极度sm残忍bdsm变态

環球在線 環球娛樂時尚>音樂綜藝>古典樂壇
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

[ 2006-03-14 16:19 ]

 

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

——莫扎特第20鋼琴協奏曲及版本賞析

在莫扎特的27首鋼琴協奏曲之中,筆者對第20(K.466)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因為這是筆者接觸到的第一首莫扎特鋼協,其第一樂章獨奏鋼琴進入的旋律帶給剛入古典之門的我的那份感動,恐怕將畢生難忘。其后,莫扎特鋼協中的21、23、24、27等都成為我喜愛的作品,但對比之后,20仍是我心目中莫扎特最偉大也最特別的一首鋼琴協奏曲。

莫扎特只寫過兩首小調的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20和c小調第24。對比起作者的其它鋼協,這首第20形式之宏大、內容之豐富、戲劇性之強是首屈一指的。它有莫扎特后期交響曲的規模與氣勢,甚至給人以“貝多芬先聲”之感。

莫扎特29歲(1785年)創作此曲時,是其歌劇巨作《費加羅的婚禮》完成階段,正值其創造力的巔峰時期。而他已有兩年沒有涉足交響曲的創作,因此有人說他把這部協奏曲當作交響曲來寫了。

莫扎特少數的小調作品,都直接反映了其骨子里滲透著憂郁、陰暗心緒的精神世界。作品第一樂章一開始樂隊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立刻營造起一片陰暗的氛圍。第二主題則是傷感、憂郁的旋律。兩個主題在樂章的發展中進行了多次具有戲劇性的對話。這一樂章深沉的特質與莫扎特一貫明朗的作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第二樂章名為“浪漫曲”,這在十八世紀的協奏曲中并不多見。此樂章的抒情性在第一樂章緊張的戲劇性對比后顯得尤為親切感人。但中部又卷起了一陣驚慌不安的風暴。這樣的對比緊張效果在莫扎特作品的慢樂章中是十分罕見的。

第三樂章回旋曲也與作者大部分協奏末樂章輕快歡愉的格調不同,一開始就把人帶入到緊張不安的氣氛中。隨后依次出現了抒情的第二主題,熱烈明快的第三主題,最后樂觀的第四主題使樂曲在明亮快樂的情緒中終結。

以下談談筆者對幾個版本的純主觀感受。

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首先要說的是被法國人譽為“莫扎特再生”的哈絲姬兒。在聽過無數的莫扎特鋼琴作品演繹之后,筆者也認為在精神境界上,哈絲姬兒是與莫扎特最近的(筆者并非盲從“公論”之人,可看下文對布倫德爾版本的評述)。在份量較“輕”的作品例如21、23或早期鋼協中,容或有各具特色的優秀演繹,但20、27這兩部最能體現莫扎特的悲劇性的作品,哈絲姬兒絕對是無可替代的。或許,這與演奏家的感同身受有關,這位羅馬尼亞女鋼琴家生活事業之路歷經坎坷,并長期受病痛折磨。我們實在難以想象,這位廣受后世尊敬、喜愛的大師,到53歲才有錢買到自己的第一臺鋼琴!我們絕對可以相信,正是這些不幸使她對“莫扎特之悲”有旁人無法比擬的體驗和感悟。沒有悲悲戚戚、淚流滿臉,而是一種面帶親切微笑的憂郁,是一種心比天高而上蒼無情的執著與無奈。發乎內而形諸于外,我們聽到的是不經“腦”的思考而完全由“心”底流淌而出的音樂,但又非那種興之所至的“即興”演奏,而是演奏家與作品完全融為一體的致高境界。

筆者手上有三個哈絲姬兒的莫扎特20鋼協錄音:在Philips的兩次錄音室錄音(1954、1960),和1956年在美國的廣播錄音。技巧表現最遜色卻最感人的是其逝世前數月的1960年錄音,65歲的哈絲姬兒指法已顯見遲鈍,但奏出的是鉛華盡洗的致真致純的音樂。那份返璞歸真的純樸,帶給人的感動是下文將要說到的“多情”的安妮·菲謝爾或是“完美”的巴倫波姆所不能企及的。第二樂章主題一出,筆者每每聽之都是“欲辨已忘言”地靈魂出竅!較早的兩個錄音也很出色,有更為行云流水的動感和更多的“火花”。

提起鋼琴家菲謝爾,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埃德文·菲謝爾,知道安妮·菲謝爾的就少得多了。這位匈牙利女鋼琴家是二十世紀最被忽視的鋼琴大師之一,最大的原因恐怕在于其主要活動范圍是在前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西方的演出和錄音都較少。她最受人贊譽的是其不讓須眉的技巧和魄力,的確,聽她鐵畫銀鉤般的貝多芬奏鳴曲和大氣磅礴的李斯特奏鳴曲,實在難以想象是出自一位女性演奏家之手。然而安妮的可貴之處在于她并非不解溫柔的“鐵娘子”,她的舒曼便是充滿芬芳詩意的美妙演繹,其中《童年情景》在我聽來比霍洛維茨更讓人陶醉。60年代與堡特、愛樂者樂團合作的莫扎特20鋼協,鋼琴充滿溫情與愛心地帶出主題旋律之后,全曲都讓人沉浸在一片親切、溫馨的幸福滿足之中,音樂的流動如涓涓溪水,不徐不疾,尤其慢樂章,喁喁細雨般地令人心醉神迷。音色也是充滿醇美的暖意。雖然作品的悲劇性在這個版本中不甚突出,可能因此而顯得較為“不深刻”,但筆者最覺“窩心”的版本。

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魯賓斯坦是我最喜愛的鋼琴大師之一,而人們很少把他與莫扎特的名字聯系起來。事實上,1900年13歲的魯賓斯坦作為“神童”首次在柏林登臺演出,曲目便是莫扎特第23鋼協。魯賓斯坦1961年的莫扎特第20鋼協錄音,我的感覺是既輕且浮,漫不經心,音樂的內蘊完全沒體現出來。是魯賓斯坦不適合演繹莫扎特?但同時期的第23、24鋼協錄音卻是甚為優秀的演繹,瀟灑、淡雅。這樣的反差或許也證明了這首第20在莫扎特鋼協中的與眾不同吧。

普列特涅夫90年代中期在Virgin灌錄了自彈自指(德意志室內愛樂樂團)的四首莫扎特鋼協(9、20、23、24),其中第20號體現了最極端的普氏風格:在細節上有不少個人化的精心處理,總體卻給人一種冷傲離群、孤芳自賞的感覺。清冽晶瑩的音色,幾乎摸不著喜怒哀樂的內斂,又有一種獨特的美感。普氏的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冷”不是那種機械地照本宣科而缺乏感情,而是一種個性氣質的自然流露,就像“冷美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本質區別,這種獨樹一幟的“冷”令人沉醉其中且回味無窮。第二樂章的“浪漫曲”完全不“浪漫”,而是奏出了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冷看世間癡男怨女的超脫。能令人感到絲絲寒意的莫扎特,普列特涅夫恐怕是只此一家了。

布倫德爾一直被奉為“莫扎特專家”,但筆者一直嫌其演奏風格過于學究氣而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近年,布氏重錄了一些其盛年時期已經有過錄音的代表曲目。其中的舒伯特四首奏鳴曲(D.575、894、959、960),感覺十分不錯,于是抱著“大師晚年藝術境界更上一層”的希望聽了這個與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麥克拉斯、蘇格蘭室內樂團合作的莫扎特20鋼協,結果是:大失所望!乍一開始,從音色到造句,感覺十分“貝多芬化”,剛強、明亮。但一路聽下去,卻越感乏味:音色、力度一直沒變化,不但一個樂章里面是如此,而且是三個樂章自始至終,就是說慢樂章所用的音色和強弱力度和第一樂章是基本一樣的。每一個音符都很純、沒有瑕疵,但那是孤立的音符,沒有把“音符”連成“音樂”的韻律感和流動性,只能是呆板的視譜演奏練習。如果說這是古典理性的手法,那恕我的欣賞品位還不夠高,不懂得欣賞。想到有朋友說起布倫德爾的現場演奏要比錄音室精彩得多,也難怪了:上述的舒伯特奏鳴曲是現場錄音而這個莫扎特是錄音室的制作。

這個版本就毫無可取之處嗎?非也,麥克拉斯的樂隊部分十分精彩,是眾多版本中交響性最強的。層次豐富、對比強烈,在聲部細節上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處理(如圓號的突出)。搭上了如此的獨奏聲部,實在可惜了這大師級的協奏。

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塞爾金晚年與阿巴多合作錄制的版本,筆者特別有感情,因為這是我入門時最早的一批古典音樂CD之一,也是我第一次接觸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唱片。十多年過去,塞爾金的演奏在我耳中是歷久彌新。雖然后來在聽了哈絲姬兒等人的版本后,一度覺得塞爾金不夠“動人”,缺乏“美感”,但隨著音樂閱歷漸長,是越來越能感悟到塞爾金在精神內涵上的深刻。的確,此版缺少人們習慣的、喜愛的“莫扎特魅力”,如流暢、活潑、輕靈等,塞爾金在速度、強弱的處理上也甚少“可愛”的彈性。塞爾金賦予音樂的是一種貝多芬式的莊嚴,雖然由于歲月不饒人,技巧已非無暇,但精神意志上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強大的張力。聽聽第一樂章的貝多芬版華彩樂段,塞爾金奏出了令人屏息的貝多芬般的迫力。樂隊部分可令人感受到阿巴多是以一份后輩對前輩大師的尊敬,精心提供最妥帖的協奏(但絕不是某些非一流指揮家為大師伴奏時表現出來的唯唯諾諾、畏首畏尾)。

巴倫波姆自彈自指與柏林愛樂合作的Teldec錄音,是筆者最推崇的莫扎特后期鋼協版本之一。或許不少人覺得奇怪,這么多莫扎特專家,不說遠的,就是和巴倫波姆同輩的就有內田光子、皮莉絲等,怎么會看上巴倫波姆?筆者覺得,巴倫波姆在國內樂迷之中似乎是被低估了,不少人覺得他的鋼琴、指揮都只是“二流”的水平。實際上在歐洲,巴倫波姆作為指揮家和鋼琴家的聲譽都是頂尖之列,如網上某位熟知樂壇情況的朋友所言,“無論鋼琴還是指揮,阿什肯納吉在音樂圈內的江湖地位都無法與巴倫波姆相比”。柏林愛樂在選擇阿巴多的接任者之時,巴倫波姆是兩位候選人之一,也證明了其份量。至于在我們這里被低估,原因我想大概還是我們認識藝術家的途徑主要還是靠唱片,而且是幾大公司的唱片(象阿什肯納吉這樣的唱片高產者,而且是在國內樂迷“喜聞樂見”的Decca公司,自然較受歡迎了)。巴倫波姆早年在EMI、DG等灌錄的唱片,雖然稱得上“佳作”的也有一些,但總的來說不甚突出。他在80年代以后進入藝術上的成熟和巔峰時期,偏偏幾乎同時他也轉簽了Teldec唱片公司,而Teldec的產品在國內是較少見到的,而隨著華納古典部的關門大吉,就更是變成暫時“絕版”了。事實上,巴倫波姆在Teldec指揮的布魯克納、瓦格納、貝多芬,演奏的勃拉姆斯、莫扎特、舒伯特甚至阿爾貝尼茲,都是大師級的。

莫扎特的“悲劇協奏曲”巴倫波姆與柏林愛樂的莫扎特鋼協,首先要說的一大優點是獨奏與樂隊的融合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雖然編制比一般的室內樂團要大,而且是以音色濃厚華麗著稱的柏林愛樂(這個錄音是“卡拉揚時代”的制作,至于阿巴多的“改造”是后話了),但在巴倫波姆的精心處理下,樂團與獨奏者的關系顯得十分“室內樂化”。畢竟是世界樂團“班霸”,此版豐厚而不臃腫、純美而不甜俗的樂隊音色是別的版本難以比擬的。至于巴倫波姆的獨奏部分,相對前述的布倫德爾,我覺得這才是“理性”風格的最佳體現。理性不是沒有對比和變化,巴倫波姆的演奏不乏自由速度和強弱變化,但一切都顯得分寸有致、不溫不火,有一種從整體到局部都了然于胸的悠然與沉實。鋼琴純凈澄明的音色、清晰透明的聲部層次更證明了巴倫波姆的鍵盤功夫。也許這般成熟、理性的莫扎特不是人人喜歡,但能將深思熟慮的音樂用最自然的效果表現出來,巴倫波姆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作者:葉志超 來源:愛樂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册亨县| 山阴县| 勃利县| 柘荣县| 祥云县| 梓潼县| 鄄城县| 茂名市| 南投市| 雷州市| 莱阳市| 星子县| 陆良县| 绵阳市| 嵊州市| 石楼县| 浦县| 汶川县| 昌图县| 什邡市| 嘉兴市| 毕节市| 云龙县| 阳朔县| 东阿县| 兴宁市| 深水埗区| 休宁县| 隆德县| 长兴县| 喀喇沁旗| 睢宁县| 海南省| 清徐县| 柏乡县| 西畴县| 乌鲁木齐市| 金沙县| 梅州市| 大渡口区|